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是一种弥漫性肝损害,这种损害是由多种或一种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形成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患者先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再有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接着有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纤维隔形成,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于是肝脏逐渐变形、纤维化,最终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的主要表现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受损,累及其他多个系统,到了晚期,可出现脾亢、继发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癌变等并发症。根据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硬化可归属中医的“肋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的范畴。由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尚未明了,故目前尚缺乏对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机理及造模方法上。一般认为,肝硬化造成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递质与胃肠道激素的变化有关。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造模方法是四氯化碳等多因素复合法,也是本次研究采取的造模方法。本研究的切入点和特色在于,将“靳三针”运用到干预方法中,探究电针“足三针”对肝硬化模型SD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针”对肝硬化SD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的影响,探讨在肝硬化进程中针刺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造模前,将60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造模组和空白组(比例为2:1),对造模组进行造模,方法是:给予大鼠40%四氯化碳溶剂+60%橄榄油混合物注射,注射部位为大腿根部,注射方法为皮下注射,首次0.5mL/100g,以后每3天注射一次,每次0.3mL/100g,剂量根据体重的变化来调整,造模时间为12周。在此期间,每天给予造模组大鼠含胆固醇0.5%和食用猪油30%的特制加工饲料,予饮用“30%乙醇水溶液”。造模第12周,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在造模组中抽取8只大鼠行肝脏穿刺术,取样制作病理切片,观察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将造模组大鼠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比例为1:1)。电针组参照《实验针灸学》取大鼠的“足三针”(“后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不作治疗。2周后处死,取材,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研究结果1.造模期间一般情况观察: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的皮毛逐渐由白色变为淡黄色,空白组大鼠皮毛颜色基本上无明显变化;造模组大鼠每周粪便重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空白组每周粪便重量变化不大,造模第6-8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9-12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组大鼠体重呈下降趋势,空白组大鼠的体重在12周内呈略微的上升趋势,但不甚明显,造模第6-8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9-12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组大鼠每周进食重量呈逐渐递减趋势,空白组每周进食重量变化不甚明显,造模第6-8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造模第9-12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组大鼠每周饮酒总量呈上升趋势,空白组大鼠饮水量变化不大,造模第6-8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9-12周,造模组与空白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观察比较显微镜下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肝脏病理切片,可以发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了模型组大鼠的汇管区、肝小叶,肝索杂乱无章地排列着,并且肝细胞还出现水肿现象;而电针组大鼠的汇管区、肝小叶上有少量坏死(呈点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不甚明显,也未见大量严重水肿的肝细胞;空白组大鼠的肝脏切片则未见病理改变。研究结论电针“足三针”有助于改善肝硬化SD大鼠的肝脏病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