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正式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虽然其极大的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的生活面貌,但是,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千村一面”、原本的乡土景观格局受到了损坏,乡村旅游景观发展城市化、无序化、商业化。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乡村旅游景观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众所周知,对乡村旅游景观科学合理的认识是规划设计的基础。因此,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评价研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评价又是景观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研究,这对于深度发掘乡村旅游景观的休闲、度假、观赏价值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建设、保护利用提供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可以有效的保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又能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是指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特性的景观,并拥有刺激旅游者产生游览、休闲、体验、度假等需求的能力。本文主要以景观美学理论、景观感知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和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景观推力系统、拉力系统、阻力系统这三力系统出发,来分析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了自然景观吸引力、人文景观吸引力、景观可达度、景观感知度四个准则层,然后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整理,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初步建立了一个包含12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集。然后对初步建立的指标集进行相关分析、信度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最终建立了一个包含11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集;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的权重,又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基于以上指标及权重值,构建出适于浙江省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的数学模型。然后以舟山市新建社区、天台县后岸村和德清县劳岭村为例进行实例评价,将各村子的评级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对,验证评价模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