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而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又是其中的首发区和重灾区。十年的动乱使我国的高等学校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以至于一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或“高等教育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阶段的叙述大多以“教育机构全部瘫痪”、“制度虚无”等结论概括之。然而,若对“文革”时期高等学校的史料进行发掘和整理,并对“文革”中的“教育革命”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会愈来愈发现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一段空白,而且高等学校在组织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迁,这在我国高等学校百年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
“文革”时期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遭受到了破坏性的撤销、搬迁和合并,整体规模急剧萎缩。高等学校减少了106所,大批中等专业学校被砍掉。在下放和搬迁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校舍被占,大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到损坏或散失。而另一方面,在《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的号召下,“五七大学”、“七二一大学”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非正规的高校却越办越多、越办越乱。这种混乱的状况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极其反常的,它严重破坏了建国初期较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单科和文理综合式”的高校设置体系。“文革”时期我国高校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变迁”、“教学制度变迁”、“招生及考试制度变迁”等几个方面。“文革”初期,为了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高校内部进行了“大批判”并直接造成原有领导机构的基本瘫痪。其后,“工作组”的派驻和撤出都没能稳定局势,反而使“天下大乱”。直到“复课闹革命”以后,工、军宣队进驻高校并逐步形成新的学校领导体制,即“‘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教学制度的变迁则源于“文革”前夕对教学制度的种种批判,及至“复课闹革命”时期,在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过程中,各个高校相继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教改方案。最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以清华大学的教改方案为蓝本概括出了“三结合”的教学思想,包括“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基地”、“建立一支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及“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组织教学”。招生和考试制度的变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完全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二是恢复招生后废除了“文革”以前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入学方式。三是招生的数量大大削减,致使“文革”十年少培养了一百多万大学生。
“文革”时期我国高校的组织和制度变迁,就某些探索性设想、做法而言,可能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一些启迪。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不但不符合我国高校当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而且带有“去学校化”、“去正规化”的乌托邦色彩。因此,它是错误的、失败的,是高等教育的巨大灾难。错误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国高校缺乏存在和发展的自主性。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只有弄清这段历史,深入分析原因,牢牢记取教训,才不至于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