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手段,易导致纤溶亢进、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可严重干扰机体促凝和抗凝平衡,造成心脏手术后的凝血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外科及非外科原因的出血失血一直是一个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输血相关的感染和输血引起反应,导致治疗费用增加,使减少术后出血变得非常重要。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A)是一种氨基酸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上的赖氨酸部位结合而对纤溶酶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还可通过减少纤溶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的降解作用而保护血小板功能。国外有多个临床研究显示氨甲环酸具有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的作用。本研究以安慰剂为对照,探讨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小板保护、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及安全性、并发症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氨甲环酸在国内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116例患者,病例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术中给予全量氨甲环酸,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或其它止血药物。本研究共包括3种手术方式,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瓣膜置换术。三种手术方式分别入选49例、21例和46例。三种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在氨甲环酸组、对照组中,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分别为24例和23例;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分别为10例和11例;瓣膜置换术分别为24例和24例。实验中,收集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中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心脏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肾脏病史、脑卒中病史以及术前心功能等各方面;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前后血小板记数;MPV.PT.APTT.FIB;收集四个时间段的术后引流量(术后0-8小时、9-16小时、17-24小时和术后总引流量);记录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记录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外科止血时间、手术中使用肝素总量、鱼精蛋白中和比例;术后ICU停留时间、带引流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监测手术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急性心肌梗死;随访患者至术后30天,记录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应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果: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差异。0-8小时内,两组引流量即存在显著的差异。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分别为273.2±58.3ml,446.4±18.5ml,P<0.05。术后9-16小时内,两组引流量分别为170.2±29.0ml,302.2±81.1ml,P<0.05。术后17-24小时内,引流量分别为89.6±45.1ml,145.8±55.2ml,P<0.05。术后24小时至引流管拔除时间段内,引流量分别为103.4±29.5m1,173.4±34.4ml,P<0.05。术后总引流量两组存在显著的差异,分别为712.6±200.3ml及956±241.2ml,P<0.05。浓缩红细胞平均输注量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氨甲环酸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6±1.2U,7.6±1.8U,P<0.05;新鲜冰冻血浆平均输注量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46.7±100.3ml,622.5±178.9ml,P<0.05。浓缩红细胞输血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分别为72.0%和86.0%,P<0.05;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53.0%和71.0%,P<0.05;总输血率在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分别为75.0%和91.0%,P=0.003。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减少数量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间围术期一般情况和手术并发症无差异(p>0.05),术后30天内未观察到死亡病例。结论:心外手术体外循环下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减少输血量及输血率,同时明显降低血小板数量减少。心外手术体外循环下应用氨甲环酸并未增加术后早期死亡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