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影响中国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一方面呈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功利性、教条主义、低自律等不良倾向。如何应对新局面,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
反思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实践状况代表着我国青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全局。因此,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道德建设实际上是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个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然要通过道德实践把特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向内转化。所以道德实践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在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践行”和“发挥”人的主动性、主体性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些文件在指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实践活动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高校公民教育所运用的服务性学习方法,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提倡的实践教学法,二者在教育理念、实践操作、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研究服务性学习如何开展运用,分析其实施程序、评价指标和反馈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