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预后风险因素及免疫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预后的风险因素。 目的: 寻找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预后的风险因素。 方法: 将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住院的512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运用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风险因素的鉴定。 结果: 所有纳入分析的HEV感染者均为本土散发病例,且年龄较大。临床表现各异,从没有临床症状到严重疾病状态不等,其中215例(42.0%)病人发生肝衰竭或肝功能失代偿,3个月的死亡率达到8.2%(45例)。纳入分析的患者,约60%存在慢性肝脏基础疾病,其中20%为肝硬化,且肝外疾病在分析的病人中也很常见。SPSS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OR=8.78, P<0.001),但在死亡病例中肝硬化并未达显著差异。除了目前文献已经报道的老年、男性、慢性肝脏疾病等因素,我们鉴别出肝外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作为新的独立预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转归的风险因素。此外,分析结果提示,与此四种疾病中有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18.5%、34.5%)相比,没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4.2%, P<0.001)。 结论: 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状态,包括肿瘤、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肾脏病可作为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尤其为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本研究从临床角度为戊型肝炎病毒的防治提供相应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KIR/HL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基因组杀伤性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配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多态性与人群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于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住院的42名AHE患者血液样本作为研究队列,同时招募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72名入组对象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SSP)来扩增KIR基因,并利用Sanger测序法对HLA进行基因分型,从而分析KIR/HLA分布与AHE关系。 结果: AHE患者中抑制型基因KIR2DL3/2DL5/3DL2/3DL3出现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3%vs93.3%, P<0.05;23.8%vs56.7%, P<0.05;71.4% vs100%, P<0.05;69%vs100%, P<0.05);AHE患者中HLA-C1C2和3DL1/HLA-Bw4基因出现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9%vs40%, P<0.05;45.2%vs73.3%, P<0.05);另外, AHE患者中HLA-C1C1基因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组(71.4%vs46.7%, P<0.05)。 结论: 抑制型基因KIR2DL3、2DL5、3DL2、3DL3与HLA-C1C1、HLAC1C2、3DL1/HLA-Bw4的基因分布差异可能与人群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关系,携带该基因型患者可能为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易感人群。 第三部分: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诊断及病毒基因型鉴定。 目的: 验证纳入研究的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准确性,并对感染的病毒株进行基因分型。 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的104名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提取血清中的病毒RNA并测序,对病毒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ELISA的检测(北京万泰vs MP-Bio)。 结果: HEV RNA检出率为22.1%(23/104),基因测序及进化树的建立显示本次分离出的HEV病毒株均为基因4型;万泰与MP-Bio两试剂盒检测率完全一致,19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均为阳性,19例健康志愿者均为阴性。 结论: 纳入研究的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其诊断准确性无误,且HEV基因型为4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