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世纪中期起,清廷实行积极的出版政策,创办了大量的出版机构,刊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编译了门类众多的西学书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知识文化传播。清廷的此项举措,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官方参与出版活动自古有之,在清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并被纳入到政权建设的框架中,体现在确立了“稽古右文”的政策,建立起官方的出版系统,以构建政权的合法性。这种文化—政治同构的观念在晚清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是官书局设立的历史原因。同时,19世纪60年代,清廷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危机,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势力的入侵和以太平军为主的军事斗争,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挑战着政权的权威。基于此,清廷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政策,鼓励创办官书局,传播正统的价值观念,维护统治权威。于是,金陵、浙江、江苏等地的书局纷纷设立。官书局的设立及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地域性,东部地区设立较早,机构完善,人员充实,出版活动较有影响力;西部地区较晚,出版规模较小。其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官书局多来自官方的支持,或来自藩库、出使经费,或海关,或书院经费,或地方士绅捐助等。再次,具有明显的等级特点。官员的收入远远高于刻工,饮食的标准上有明显的区别。最后,内外交往。局内人员之间在工作之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各书局之间交往频繁,或因刊刻活动,或因书籍的调取,基本实现了书局资源的合理配置。官书局出版的书籍包括传统经典著作和西学书籍。传统著作主要是经史类书籍,如蒙学读物、大部头的经史著作,《四书》、《五经》、《近思录》、《御纂七经》、《御纂周易经解》、《二十四史》、《皇清经解续编》等;西学书籍涉及西方的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及教科书,如《万国公法》、《公法便览》、《英文举隅》、《俄国史略》、《各国史略》等。这些书籍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刊刻方式多样化,所用纸张为官堆纸、毛太纸、杭连纸、赛连纸等,在官方的系统内流通,或上呈朝廷,或储藏国子监,或颁发书院,或馈赠,或调取,或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到达士人手中,或阅读或收藏。地方督抚是“局本书”的主要规划者和阅读者,指导着官员和士人们的阅读活动;普通士子阅读“局本书”的实践呈现出晚清时期复杂的阅读心理和效果。通过阅读活动,书籍的价值得以体现,价值观念由此得到广泛传播。总的说来,官书局的出版活动与晚清政治密切相关,为清廷进行政治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传播了清廷的政治改革的主张,为政权建设储备人才的同时,培养了大批认同清廷统治理念的士人,有助于晚清政治建构和改革的进行;官书局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存,或为书院提供了读物,或尊崇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正名,提倡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学习,赋予传统文化以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官书局刊刻的大量书籍,成为近代藏书楼和图书馆建设的图书资源,促进了近代文化机构的设立;编译的西学书籍,引入了近代教科书,影响着近代教科书的编写。可以说,晚清官书局推动了晚清社会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