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 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 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四家多援引阴阳五行思想以为说理之助而已,对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多少贡献。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要式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续和扩展——如总论阴阳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时附论“中国思维模式”问题。
其他文献
伴随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围绕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区如何稳定地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客源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
用改进的连续化方法分析了核心单筒式高层悬挂结构中四面开洞核心简体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推导了计算核筒应力及位移与连梁剪力的简单公式。通过算例与SAP84结果比较表明,本文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对大学生活的“怀旧情绪”,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工作不久的往届大学毕业生。与前几代青年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不仅表达了“
<正> 神经衰弱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多为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自觉症状多种多样,以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发病缓慢、涉
随着煤矿开采时间的不断增加,煤岩复合顶板巷道经常会出现脱落、返修、变形等,给煤矿生产带来安全隐患。本文结合某煤矿的具体情况,对煤岩复合顶巷道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通
心理理论和亲子互动都是当前发展心理学中最热门、最活跃的两个研究领域。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亲子游戏来探讨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在理论上探究儿童的心理理论发
本论文的核心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并且运用教育统计学的方法,对教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论文的主要内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沿岸 1 0个河口、潮汐汊道的 2 3景陆地卫星影像高潮线的解译与对比 ,探讨自 1 976年黄河改道以来 ,三角洲岸线的变化特征 ;同时 ,利用GIS软件处理 1 976年
本文旨在回顾和检讨1900—1949年间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
自1997年“双师型”教师在原国家教委的有关文件中出现以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没有专门的、明确的文件加以规定,但职业教育要建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