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西地区传统聚落因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及文化交融的多样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与人文风俗。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聚落既往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和空间需求。盲目地拆旧建新、肆意改造等行为,导致众多承载丰富历史信息与建筑文化的传统聚落遭到破坏,遗弃、甚至濒临毁灭。大洲古村作为阳江地区传统聚落的代表,亦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与困境。经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大洲村正在推进“古风唱书”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但对于古村的修复与保护规划并不完善,存在古建筑修复欠佳与保护不当等问题。因此,对于古村抢救性的学术挖掘与整理并提出保护规划的合适途径刻不容缓。大洲古村位于阳西县织篢镇南部,隶属广东省阳江市,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古村虽经历百年的剧烈冲击与破坏,但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历史文脉与建筑格局。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大洲古村的聚落形态研究入手,提炼出古村聚落独特的地域要素,发掘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在总结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古村保护的对策及具体措施,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方法。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大洲古村聚落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气候特征及社会经济,多维度去剖析古村的物质基础。此外通过挖掘其历史渊源、宗族发展、聚落演变、文化教育和民风习俗等人文形态,总结影响古村聚落发展的人文因素。文中的三四章,通过实地勘测与走访调研,阐述了古村的选址形式、空间布局、空间构成、空间界面的形态特征,并以点、线、面的形式对其空间要素进行归纳总结。此外,以现场测绘、摄影记录等形式对古村传统民居及祠堂建筑进行分析,归纳出古村中民居的单元模式、组合形式、构成要素及装饰艺术,并提炼民居内部空间的秩序与重心,得出大洲古村民居形态的基本特征。最后,在大洲古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洲古村聚落面临的种种问题与现有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提出合适的保护规划与利用方案,为古村未来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