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满闷或胀痛,具有症状顽固、病程长等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痞满”、“胃痞”、“胃痛”的范畴。1978年WHO正式将CAG列为胃癌癌前期状态,并将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及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ATP)列为胃癌癌前期病变。CAG因其症状的顽固性及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不适及心理压力。目前西医学治疗本病尚乏有效方法,导师黄明河教授总结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从中医药理论出发,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气阴两虚、瘀毒郁滞,自拟萎胃散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观察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 所有7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者均先予常规根除H.Pylori治疗,所有患者均需符合CAG脾胃虚弱(含虚寒)证兼胃络瘀阻证。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辩证标准均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辩证标准。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萎胃散组(即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20±5.46岁;轻度CAG13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对其中合并ATP和(或)IM者24例进行实验检测。胃复春组(即对照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0.28±5.58岁;轻度CAG11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其中合并ATP和(或)IM者26例进行实验检测。治疗组早晚饭前半小时空腹服用萎胃散20g,日2次;对照组三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胃复春片4片/次,日3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胃镜下表现、活组织病理变化及2组伴肠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患者PCNA、bax、bcl-2的表达变化。最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本病情等方面经均衡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结果: ①总体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54%,两组均有改善IM、ATP的作用,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不同程度胃窦黏膜PCNA、bcl-2、bax表达变化结果为:治疗组PCNA、bcl-2和bax在胃黏膜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萎胃散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逆转IM、ATP等胃癌癌前期病变及调节胃黏膜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优于或等于胃复春片。从中医角度分析,萎胃散具有健脾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散结的功用,正合脾胃虚弱(含虚寒)证兼胃络瘀阻证CAG患者的基本病机。萎胃散从整体上改善了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下及病理表现、胃黏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以称之为治疗CAG的良方,且因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