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饥饿(Hunger)是有机体缺乏营养物质而引起的不愉快或痛苦的机体感觉,也被认为是一种由于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支配行为的动机状态。作为一种稳定存在、周期性出现的生理信号,饥饿对人类获取能量资源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由于人类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了共同的发展与进化,并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规范,而这一过程中长期伴随着饥饿的自利倾向,因此人类需要进化出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平衡两者的冲突。本研究旨在了解饥饿的私利性与人类亲社会性的相互影响与协调过程。已有许多研究发现饥饿对人类心理与行为产生广泛影响,但目前证据不一致,对现象的解释也存在争议。新近研究认为饥饿并不总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在互依情境中饥饿不会减少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在非互依情境中饥饿会降低人类亲社会性。本研究对两种情境下饥饿与亲社会关系进行考察,同时使用f NIRS记录实验时的脑激活程度差异,通过脑成像为解释饥饿对亲社会行为可能的零效应寻找神经科学证据。文章先回顾了饥饿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以及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研究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饥饿与亲社会行为关系进行了验证,同时考察了饥饿对社会规范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会提高个体在SVO与独裁者游戏中的个人收益,存在更多的个人主义取向,并显著预测了对社会规范的支持,但没有组间差异,也不会在志愿者任务中更加乐意参与无奖励实验或花费更多时间,表明饥饿在不同情境与任务类型中会对社会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研究二以实验形式考察了饥饿个体在互依情境(最后通牒游戏,UG)与非互依情境(独裁者游戏,DG)中的行为反应与脑区激活情况。与此前结果较为一致的是,行为结果显示饥饿组与控制组在经济分配任务中给对方的提议分配金额没有显著差异。近红外结果显示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 DLPFC)和眶额皮层(OFC)存在普遍激活,而饥饿组还存在额极区(FPC)的激活;在独裁者游戏中,饥饿组OFC存在激活,且激活高于控制组。f NIRS呈现了各个条件下不同的激活模式。在UG中,饥饿时FPC的额外激活表明前额叶皮层可能存在更强的认知控制以抑制饥饿时的优势反应(自利行为);在DG中,饥饿组与控制组在DLPFC与FPC存在相反的激活模式,饥饿组倾向于负激活。PFC减少激活提示了在饥饿状态下,存在抑制控制的倾向,可能导致个体合作性降低,而r DLPFC负激活可能使个体在无惩罚威胁的DG中自利倾向减少,这与前述研究存在一致性,提示FPC与DLPFC可能共同参与饥饿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决策,导致了饥饿的行为零效应。本研究首次使用f NIRS成像技术对饥饿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行为与脑成像的综合结果表明饥饿个体在互依情境中前额叶皮层存在更强的认知控制减少了自利行为,在非互依情境中PFC与FPC的共同维系了被试的相对亲社会性,两种情境中的神经过程显示了饥饿对心理与行为的复杂影响。本研究对该问题取得了初步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