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子”形象在百年中国文学中不断生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形塑过程。“鬼子”形象是中国作家们建构外来者的典型形象,也是认识异域形象的一个标本。在当代文学中,“鬼子”形象主要是日本鬼子和美国鬼子形象。当代文学中的“鬼子”形象既是认识美国形象和日本形象的一个视角,也是文学创作中审丑理念的一种实践。因此,对于“鬼子”形象的研究是个有待开拓的话题。
本论文拟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探讨“鬼子”形象的流变,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鬼子”形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具体分析其与异域形象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整体介绍“鬼子”形象的流变轨迹和套话性特征。从词义学的角度来分析“鬼子”的本意及其引申义,进而梳理其在百年中国文学中生成和演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受到时代环境、文学生态、作家创作心态、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文学中的“鬼子”形象具有了套话的功能。“鬼子”这一负面套话不仅体现着时间性,而且也包含着空间特性,从而具有了时空的双重维度。
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美国鬼子和日本鬼子形象。实质上,两者是比较文学形象学里所论及的意识形态化形象,都是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鬼子”形象作为中国作家建构的他者形象,包含着强烈的自我感情态度。这种自我情感态度决定了对自我的肯定和对他者的否定,构成了相互对立的结构模式。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对美国鬼子和日本鬼子的叙述往往互相穿插,产生了叙述意义上的互文性。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鬼子”形象都是本土视野下的他者形象建构,传达出中国人对日本形象和美国形象的总体认知和想象。
第三章:具体论述中国当代文学中“鬼子”形象的传播、误读和接受的情况。“鬼子”形象作为一国对异国的误读,有其真实的一面,也有想象的成分,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正常现象。“鬼子”形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影视、书籍、纪录片、纪念馆等,这些共同推动了人们对“鬼子”形象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