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诉讼中,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常常需要委托鉴定单位,利用专业知识,依照法定流程针对案件里的专门性、技术性问题作出识别和鉴定。在侵犯专利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经常会启动司法鉴定程序,该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明确涉案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第二方面是鉴定行为人的产品或方案是否落入权利人专利的保护范围中。司法鉴定工作的实务操作中,时常出现将一个案件送检不同鉴定单位后,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我国尚未能制定出一套统一有效的司法鉴定操作标准。其中,以何种标准进行技术特征分解是一个普遍存在疑惑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从OBE公司诉浙江康华公司侵犯专利权纠纷案入手,在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践,对技术特征分解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构建一套统一有效的司法鉴定操作标准提供一些思路。本文正文部分共包括五章,除了引言和研究结论,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案情简介。首先简要概括案件基本事实,其中包括一审法院判决内容、二审法院判决内容、再审法院判决内容,然后归纳案件的核心争议焦点,最后根据案件争议中心,抛出关于技术特征分解的问题,指出技术特征分解时采用何种标准已经受到界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还指出常用的技术特征分解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二部分,基于理论层面对技术特征的理解。首先阐述技术特征与专利权的侵权判定关系,介绍在理论及实践中对专利权利的侵权判定时,技术特征发挥的功能和比对机理。然后是对技术特征定义的探究,笔者通过对当前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学界的已有观点进行研究探讨,归纳出较为全面的技术特征的定义。最后介绍并讨论技术特征分解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在鉴定工作中技术特征分解时常遇到的难点分析。主要围绕着侵犯专利权司法鉴定过程中技术特征分解的难点展开,该部分分为三节:关于方法专利中步骤顺序与其技术特征分解的问题、关于带数量限定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分解问题以及关于如何确定技术特征中术语含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