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基层民主政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30年,围绕“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基层出现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模式,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学界,关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讨论与研究如火如荼,角度也各有不同。本论文试图从亲身经历于中国民主实践的村民和市民入手,通过对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较为客观与科学的描述和分析,以期反映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情况,从而为民主政治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完善提供些许有益的帮助和建设性的思考。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中国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及其关系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进一步检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绩效。第二,通过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因素与缘由。第三,通过观照中国基层民主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一步验证西方现代化和民主理论中的诸多观点,考证其适用性。本论文从实证主义出发,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已有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基层实际设计了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访问问卷,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的晋北、晋中和晋南的7个村庄,4个社区抽取803位村民和427位居民作为访谈对象,并获得了较为真实的调查数据。通过SPSS15.0软件分析,证实了两份问卷的信、效度和可用性及其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为下一步资料分析奠定了科学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村居民的村庄政治效能感水平偏低,政府政治效能感趋于中等水平;村庄外在政治效能感高于村庄内在政治效能感。第二,中国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比例较高,参与的内容也较为集中,但参与管道、范围有限;同时参与的深度极浅,各种层次的政治参与水平均不高的状态,但是在选举的主动与被动性上仍表现出多数的主动。呈现出广度单一、范围有限,水平偏低的特点。第三,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政治效能感和政府政治效能感趋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城市居民的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仍高于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表现出臣民文化的特点。第四,中国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弥漫性趋势,不再单一集中在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参与上,参与范围增加;但是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有限,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深度均较低。第五,影响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中,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政治面貌、性别是影响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社会人口学因素均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影响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的因素较为明显的是物质诱因和地区差异,城市居民更多地体现在地区差异上。第六,在影响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中,政治面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非人口学变量中地域差异是主要因素,物质诱因和干群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上有差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政治参与更多地受到政治面貌的影响,其他社会人口学变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第七,中国城乡居民的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关系表现出村庄(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有紧密关系,村庄(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政治参与影响不显著,仅在推动性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表现在乡村民主中,村民政治效能感正在从一个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推进,村民不仅具有了一定政治知识的主观感知,而且也具有了一定影响村委会和村干部的主观能力感,这种中低水平的主观能力感必将成为今后较高水平政治效能感的基础。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比例较高,参与选举的主动性增强;表现在社区民主中,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已趋向适中,民主所需的基本态度已经形成,政治参与的广度在逐步扩大,参与范围也在增加。但是,30年的基层民主政治还存在诸多不足,从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角度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村民民主态度并没有充分形成,政治参与深度不够,乡村民主政治的效力不足。第二,尽管城市居民已具备相应的民主态度,但政治参与明显不足,社区民主仍需让权于民。第三,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要求基层民主政治亟待深化。第四,西方诸多现代化理论和民主理论在中国现实政治中并不一定具有理论的普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