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地区自2006年起开始在北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推动“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后又逐渐扩大服务范围。“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社会人文关怀思想相结合,由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学生进行一对一网络陪伴,利用各自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网络课辅平台进行集中辅导。通过网络课业辅导,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课业辅导需求得到满足,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发展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我国大陆地区逐步重视偏远地区教育问题的今天,研究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对解决大陆地区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实际参与台湾“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并在充分了解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以文献分析和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台湾“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总结计划对于大陆地区教育领域的若干启示。通过阅读已有文献资料,笔者提炼出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教育优先区、补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服务学习,厘清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检索目前与此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分析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大陆地区对此内容的研究较少,台湾地区则侧重于实施细节方面的研究,缺乏对于此内容的宏观解读。本文对台湾“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的实施概况进行了梳理,主要从发展沿革、团队组成及职能、计划运作环境、课辅模式以及执行特色等方面,勾勒出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特色。为了深入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部分计划参与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得出参与计划的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个人的综合素养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其中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责任感、表达能力、生命教育、自我探索、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也发现了计划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远端中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可控性低、教学教材资源缺乏、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偏远地区网络带宽不足、大学生课业时间限制、教育培训课程实用性不强、招募的大学生流失严重等。在对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将长三角地区网络结对活动与其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前述台湾地区“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的实施概况,借鉴其实施的优势与不足,对比研究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得出长三角网络结对活动应借鉴台湾“偏乡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服务计划”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并从注重团队建设与管理、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全面的质量考评、注重偏远地区设备和网络的维护、注重合理的教育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和关怀意识、注重在偏远落后地区开展补救教学这几个方面谈其对长三角网络结对活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