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儒学”导论及其应用——榖梁春秋大义贯通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孟子、荀子、《穀梁传》的哲学,开端都是仁(荀子的“人能群”实际就是人能仁的意思),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共在,仁是身心一体、主体客体未分的状态。从仁到义礼到乐,就是“天下”儒学开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时间上先后的顺序,“天下”儒学的“天下”也不是时空意义上的,是从存在的角度而言的。《穀梁》作为鲁学,是直承孔子思想的,许多地方也可以和孟荀思想互现。  仁是人的本真状态,与他人共在在心性上的体现就是恻隐之心,情感上的表现是爱,而爱首先是对亲人的爱,《穀梁》有“亲亲”的大义。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是儒家一贯的主张,但仁与义是有不同的,仁是不含规定性的,而义则有了规定性,自我规范、自我立法,是义的精神,而义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哪些规定性,就要看《春秋》“大义”及“礼”的原则了。义作为规范性可以分为“正人”和“正己”,《穀梁》重视“正己”春秋贵“让”。与让相反的就是“争”了,也就是“‘天下’儒学”部分提到的义观念冲突,由口舌之争及至战争杀戮,《穀梁》反对伤害他者的性命,反对弑君,反对两下相杀,反对不义的战争。“信”的原则对他人的体现是“讳”。义的另外一项原则是“贤贤”。  理想状态下王道政治是民心所向,因此“重众”、“尊尊”也就是对大多数人的尊重,这又回到了仁义原则。  所谓责任,在《穀梁》中也就体现为义务,就是“义”在正己方面的第三条重要作用,就是《穀梁》中“受命”的观念。  战争是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手段,但防御为主,并且是正义的战争。《穀梁》重守备,反战。  “攘夷”既保存了中华文化,又顺应了民心,夷行使得民不聊生。《春秋》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样态,兼采“文”和“质”的优点,但一味地价值观多元并不一定好,文化必须有向心力,人要形成合力。  春秋笔法是“礼”的一种“变态”形式,是拨乱反正的意思,体现了《春秋》“贵变”,变的目的是“变之正”  从仁到礼义到乐是“天下”的开展,是从天下到复归于天下的过程,其中“礼义”部分的多种规定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
其他文献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作为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被反思,保持与时俱进。在科学飞速发展、思维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尤其有必要用新的思维方式重
本文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之企业伦理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劳资纠纷与丰田之教育伦理”,主要通过对劳资纠纷的起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丰田从中受到的经
唐甄(1630—1704)是明清之际注重经世致用的儒者。他在心学的语境下架构了事功学说,沿着孟子和王阳明的心学之路,彰显了经世面向在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中所具有的终极意义,抒发
十八世纪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众多的社会主义理论者,尽管是“空想”的,摩莱里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者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具有重要的
正义一直是政治哲学领域讨论的中心问题,也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焦点。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M.沃尔泽持一种多元主义正义观点,并系统阐述和形成了多元主义正义理论,在该领域
如果说自然界赐给人类的见面礼是其生存于其间的地球的话,那么人类对自然界的回赠无疑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打下最深烙印的城市。所以,惟有城市才是人类能够为大自然敬奉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