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文化中的气节问题——以文天祥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对气节观念和行为的发展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宋朝末年,面对蒙古入侵,涌现出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践行儒家气节观念的人士,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变节、隐逸等其它现象发生。借由分析这种乱象,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等问题。本文首先就文天祥之前儒家气节观的演变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简要介绍了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以及朱子的天理论和忠义观。其次分析了文天祥之气节的儒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文天祥在接受儒学熏陶中形成的法天不息思想、养浩然正气的观念,以及敬、诚的德性修养工夫,构成了他一生气节表现的精神支撑。在具体行为表现上则有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在抗元战争中应召勤王、以死报节等践行了忠义观。再次对由文天祥之气节折射出的宋末文化中数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借此讨论宋末儒家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经过上述研究,在宋末文化中忠义、隐逸、变节等风气复杂的冲刺其中,士大夫的变节和隐逸现象成为晚宋主流文化,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宋末文化传播与影响的原因有密切关系,研究此原因对以后加强爱国忠义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最后小结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并对文天祥忠义气节进行评价。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康德的智性直观理论,从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即从《纯批》到他的另外的两大批判,论述了智性直观的活动轨迹,说明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什么时候有和没有只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等新兴媒体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的风向标,新闻编辑主体已渐渐从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转变成广大的普通大众。微博的出现,给予
期刊
王船山提出“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方法,从老子哲学之垒中,导出对老子的批判之处,同时也有对老子的肯定,并汲取和发挥老子哲学的精华,不断完善孔孟“圣道”。本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而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把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把它当作前提。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