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对气节观念和行为的发展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宋朝末年,面对蒙古入侵,涌现出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践行儒家气节观念的人士,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变节、隐逸等其它现象发生。借由分析这种乱象,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等问题。本文首先就文天祥之前儒家气节观的演变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简要介绍了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以及朱子的天理论和忠义观。其次分析了文天祥之气节的儒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文天祥在接受儒学熏陶中形成的法天不息思想、养浩然正气的观念,以及敬、诚的德性修养工夫,构成了他一生气节表现的精神支撑。在具体行为表现上则有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在抗元战争中应召勤王、以死报节等践行了忠义观。再次对由文天祥之气节折射出的宋末文化中数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借此讨论宋末儒家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经过上述研究,在宋末文化中忠义、隐逸、变节等风气复杂的冲刺其中,士大夫的变节和隐逸现象成为晚宋主流文化,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宋末文化传播与影响的原因有密切关系,研究此原因对以后加强爱国忠义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最后小结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并对文天祥忠义气节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