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对三唑磷抗药性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安徽省江淮地区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种群对三唑磷等杀虫剂的抗药性;并通过增效剂增效作用和离体酶活性研究,初步探讨了棉铃虫的抗性机制。为研究棉铃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机制,确定科学的抗性治理策略以及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积累资料。 用点滴毒力测定法监测了安徽省和县、庐江、长丰和全椒四个地区棉铃虫三龄幼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和县地区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与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性高于庐江、长丰和全椒地区棉铃虫,对溴氰菊酯和硫丹的抗性达到了中抗和高抗水平,抗性分别为15和8.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更是达到了高水平抗性(42倍),和县、庐江、长丰和全椒地区棉铃虫对三唑磷的抗性水平均比较低,抗性依次为3.7,2.6,4.8和7.5倍。 在室内13代连续用三唑磷对和县棉铃虫进行群体抗性筛选。棉铃虫对三唑磷的LD50值从筛选前的0.2693ug(A.I.)/头,上升到筛选后的1.1694ug(A.I.)/头,抗性上升了4.3倍,达到了中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选择压对抗性的发展速率是有影响的,三唑磷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在生产中必须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 在室内13代连续用三唑磷对和县棉铃虫进行群体抗性筛选前后分别测定了棉铃虫对几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发现,棉铃虫对三唑磷产生抗性(抗性倍数为16)后,对其它杀虫剂普遍产生了交互抗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较高,对溴氰菊酯达到了4.8倍,对硫丹达到了3.2倍,只有高效氯氰菊酯较低,为1.3倍。 用三唑磷筛选的棉铃虫种群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三唑磷的增效比分别为1.3,2.1。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三唑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磷酸三苯酯(TPP)增效作用不明显,说明棉铃虫对三唑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增强有一定的关系。 实验比较了实验室选育的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棉铃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结果发现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的活力分别为1.133和0.3804×10-8mol/min/mg.Pro,CarE的活力分别为0.2269和0.1910umol/min/mg.Pro,而GST的活力分别为0.42和0.22OD/5min/mg.Pro。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酶活力比值分别为2.98和1.9倍,两者的酶活力差异显著;而羧酸酯酶的酶活力比值仅为1.2倍,其活力差异不大,这说明了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增强是棉铃虫对三唑磷产生抗性的重要机理。
其他文献
在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高效、快捷的方法来实现耕地地力评价是当前耕地评价研究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尝试用栅格数据的形式估测新和县耕地地力综
本文主要从烟粉虱的抗药性筛选、代谢酶活性测定和靶标基因克隆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烟粉虱的抗有机磷和噻虫嗪性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 以没有喷施任何农药的甘蓝为寄主食物,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与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关注,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与应用缓控释肥料是解决化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之一,缓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alii)是我国麦田恶性杂草,甲基二磺隆(mesosulfuron-methyl)是防除麦田禾本科杂草常用的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
Peroxidasins属于过氧化物酶环氧合酶家族成员,过氧化物酶环氧合酶家族出现在所有的生物体中,和chordata peroxidases(脊索动物过氧化物酶)及peroxinectins有密切的联系。Per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Tehon&Daniels)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该病害病原菌适应性较强,发生范围较大,严重发生时引起损失可达60%~79%。国内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