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给受体复合物中超交换电荷传输机制的理论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半导体材料电荷传输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期实验上在有机给受体复合物材料,尤其是在光伏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对这类材料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电荷传输机制尚不明确。在给受体复合物材料中,相邻的两个给(受)体中间,夹杂着受(给),称之为“桥”。相邻给(受)体没有直接耦合,而是通过“桥”的分子轨道的辅助,形成超交换耦合。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通过矩阵分块约化的方法来计算超交换耦合,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荷输运性质进行研究。首先,我们证明了在有机给体-受体共聚高分子中,存在超交换电荷传输机制。我们建立了迁移率与有效质量,有效质量与超交换耦合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把设计高迁移率材料的问题,简化为设计大的超交换耦合的问题。我们发现,提高超交换耦合的设计思路是:(1)调节桥分子前线轨道的相位,避免出现干涉相消;(2)要求桥分子的HOMO-LUMO能级差小;(3)给受体分子在连接处的电荷密度要大。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我们探讨了有机给体/受体混合堆积小分子晶体中的超交换电荷传输机制。如何设计既能传输空穴,又能传输电子的双极性材料,实验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超交换电荷传输机制,我们很好地解释了实验上在2FTCNQ-DPTTA等体系中所发现的双极性:当只有给体的HOMO与受体的LUMO耦合大而其他能级之间的耦合都很小时,就能实现双极性。传统上认为有机半导体中,三维传输网络优于低维传输网络。然而,最新的实验表明,TiOPc存在两种晶相:α相是二维传输网络,β相是三维传输网络。α相迁移率远高于β相。在第三部分的工作中,我们基于α体相、β体相、α层状、β层状四种体系的能带结构计算,证明了层间电子耦合不利于层内电荷传输。目前,实验上发现的双极性共聚高分子,大多数以DPP作为受体。但是理论上对双极性来源的理解,尚停留在给体受体HOMO/LUMO能级的匹配上。在第四部分的工作中,我们从超交换耦合机制出发,很好的解释了DPP体系双极性的来源,并建立了聚合物带隙和超交换耦合大小的关系,从而为设计双极性共聚物提供了指导思路。
其他文献
细胞分裂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高度保守的生命活动。胞质分裂是细胞分裂的最后一步,在空间上将细胞一分为二。为了保证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多个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此过程,其中尤为关键的是Centralspindlin-RhoA信号通路。本论文主要探究该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胞质分裂相关蛋白Centralspindlin是如何介导形成微管束,以及Mid1是如何介导收缩环稳定的锚定在细胞膜上。Mid1是一
近邻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AGN)对于搜寻小质量黑洞和研究低光度吸积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近邻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的一些科学目标,本论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利用现有的Chandra X射线数据研究近邻星系中AGN的统计和物理性质,以及设计软X射线偏振测量仪器用于未来的天文观测。第一部分中,本文利用Chandra/ACIS数据库建立了现今为止最大的近邻星系(50 Mpc以内)X射线观测样本,包含719个星系。
在暴涨时因量子涨落造成的宇宙原初密度扰动触发了重子-光子等离子体中的声波振荡。这些声学振荡导致了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功率谱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功率谱中的重子声波振荡特征尺度。重子声波振荡特征尺度可以被当作标准尺来测量宇宙中的距离。通过分析星系的成团性,重子声波振荡已经被成功的直接探测并深入研究。本I 作首次提出如何通过宇宙低密度区域的成团性测量重子声波振荡。我们开发了能高效的在星系巡天数据中寻找巨洞的
近年来,将消减波浪和波浪利用相结合的消波设施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铰接浮体式俘能消波装置,其利用铰接浮体吸收波浪能并通过动力耗散系统消耗所吸收的能量,从而达到减小波高的作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与物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型装置的运行特性及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索该型装置消波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SST K-Ω湍流理论、非
小行星上蕴含着丰富的稀有矿物资源,并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随着近十年来小行星探测热潮的兴起,对小行星的研究已从其轨道、形状、旋转状态和光谱类型扩展到其结构演化机制和外力响应特性。其中,小行星碎石堆结构概念的提出,为所观测到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和天文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同时也对小行星探测任务及相关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从碎石堆结
天然河流的河床往往由各种各样的床面形态组成。如山区河流中,河床底质主要为卵砾石,床面形态表现为由大卵石组成的满天星式床面结构和阶梯-深滩床面结构。而在平原河流中,河床底质主要为沙质,床面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凹凸不平的粗糙床面和具有沙波形态的沙波床面。床面形态对于近床的水流流速、流速脉动以及涡结构均有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由水流条件控制的床面泥沙运动。全面、精确掌握各种床面形态上泥沙的输移过程,对于
三维多孔石墨烯材料(3DPGMs)是以石墨烯片层为组成单元的三维多孔组装体,石墨烯固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三维贯通的多孔结构,赋予了3DPGMs大比表面积、高机械强度、优异的电子传导能力和高效的传质效率等优良特性,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具有较石墨烯材料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拓展3DPGMs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探索3DPGMs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的潜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
能传导锂离子的无机陶瓷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是固体或类固体材料,都能作为正负极之间无孔致密电解质隔层单独或与电解液组合用于锂电池中,尤其是用于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的锂金属电池中,可以减少金属锂负极的副反应,并较好地防止锂枝晶穿透,有助于解决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两者在应用场合上具有互补性,都是被热点研究的新型电解质隔层材料。本论文分为两部分,分别研究这两种电解质。第一部分研究石榴石型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在水力作用下自我调节形成的地貌单元,具有稳定河床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可高效用于山区河流下切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不过阶梯-深潭系统会在重现期30-50年的洪水中失稳破坏。现有研究尚未揭示阶梯-深潭系统失稳机理,无法为量化建模及工程应用提供科学支持。本文通过水槽试验,观测清水冲刷过程中阶梯-深潭系统的地形流场变化和失稳破坏细节。通过持续增加流量(CIFR)试验探究阶梯-深潭系统对
合金凝固过程中经常施加超声、电磁等外场,通过产生受迫运动等作用改善凝固组织。同时合金凝固过程中有时自然对流也对凝固组织有明显影响。因此,研究流动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合金凝固过程的外场处理为背景,通过建模仿真研究了强迫流动和自然对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建立了模拟流场下枝晶生长的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和相场方法(PF)的流场相场耦合计算模型。开发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