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想象理论的美学意蕴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保罗·萨特是西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自由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人们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哲学上,萨特从现象学出发,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重新交还给人和他的自由意志。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也因此成为了与自在世界相区分的自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人的意识并不只是被动的反应现实世界,还可以主动地实现否定与超越,而自由意识的对象也往往是虚无和不在场的存在。由此,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出发,在审美世界中将想象抬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他首先对以往想象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归纳出了想象本质上作为一种自由意识的四个特点:意向性、假象性、否定性和自发性,进而完全与知觉区分开来。在明确了想象的性质和特征之后,萨特逐渐开始将他美学的卷轴打开,将其与想象密不可分的有关美学各方面的观点逐一罗列出来。他首先肯定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美的,所谓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说法在他看来是荒谬的,他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艺术世界中,而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才能真正把握到美,获得审美享受。可以说,萨特以自由和想象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以客观的现实世界为根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萨特关于美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萨特在后期勇敢地对自身理论进行了修正,利用文学主动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揭示现实、超越现实、改造现实。这种理论上的转变表面上看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而事实上却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萨特的想象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其自由哲学、美学观点、艺术创作论、审美接受理论、文学本体论、文学介入观以及前后期理论的微妙转变进行关照,进而对萨特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他文献
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实践面临着错纵复杂的关系和不确定的危险,如果以人类的常识、一般知识或者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产业的实践将会遭遇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解读后
是枝裕和作为当前日本最受瞩目的导演之一,早期的纪录片拍摄经验为他的电影拍摄手法奠定了基础。而对是枝的导演生涯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侯孝贤、小津安二郎和成濑巳喜男三人
本文旨在从兰德曼的创造和被创造、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相统一的人的“完整形象”出发,深入分析其“人是文化的生物”这个命题所包含的内容,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
作为划时代的音乐家,瓦格纳不仅在音乐界享有盛名,而且引导了西方思想界的潮流。瓦格纳酷爱叔本华哲学,并且通过音乐来解读它,认为音乐可以成为美与哲学的完美统一。从其名作《尼
某一特定的“不存在”使得属性的运动成为可能,当属性从对立一方运动到另一方时,实体保持着自身同一性。凡没有对立面的事物都不能有运动。实体没有对立面,所以实体没有运动。对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黄药眠是一位独特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不仅丰富,而且对美学问题的许多思考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但至今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研究其美学思
德尔图良是早期基督教著名思想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对三位一体与耶稣神人二性教义的阐释为后来东西方两个教会的正统教义奠定了基础。在其神学思想体系中放弃了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