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次生裸地生态特征及采用丸粒化草种的植被恢复试验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毡层脱落、形成秃斑,是高寒草地开始向“黑土滩”退化的重要阶段,因此秃斑地成为治理“黑土滩”的关键。为了深入了解秃斑在“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丸粒化”草种恢复秃斑地生态恢复技术,我们选择了黄河源区典型的秃斑地,对93个不同大小秃斑地的植被,土壤等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丸粒化草种种植试验。主要结果有:高寒草甸中的秃斑地一旦形成,秃斑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物种丰富度为20~25种,以毒杂草为主。秃斑内生长的植物群落与周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很大,甚至有些植物并不存在于周边未退化的草地群落中。随着秃斑块面积的增大,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细裂叶莲蒿(Carum carvi)、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等有毒植物逐渐发展为秃斑内的优势植物。秃斑块外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秃斑块内,但有些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秃斑一旦形成,秃斑内部土壤营养成分低于秃斑周边,秃斑内形成“负肥力岛”。秃斑与鼠类活动密切相关,秃斑内的鼠洞个数与秃斑面积呈线性正相关,鼠类过度活动可使秃斑地最终形成“黑土滩”。鼠类的挖掘活动加速秃斑内土壤养分的流失,可能是秃斑内“负肥力岛”形成的主要因素。采用丸粒化草种恢复秃斑块实验表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丸粒化草种出苗数极显著高于(p<0.01)非丸粒化草种出苗数,说明丸粒化草种对高寒草甸的秃斑块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为丸粒化技术应用于“黑土滩”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四种非丸粒化草种出苗数在秃斑块面积1~2 m2或者2~3 m2时达到最大值,其原因可能与该面积范围的秃斑块内土壤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机碳含量有关。
其他文献
在“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业按5%征收营业税;自2016年5月1日起,房地产业改征增值税,税率为11%.2018年5月1日后,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率由原来的11%下调到10%;2019年4月1日下调到9%.“
本研究在扬州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以高丹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采集高丹草不同刈割期的植物和土壤样品,测定牧草产量、饲用品质和土壤矿质态氮,探索氮肥对高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牧草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及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运移规律,为优化施肥和牧草种植制度,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向深层土壤运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肥可以促进高丹草的生长、分蘖、降低茎叶比,增加产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大量运用,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中依然有很大问题,需进一步探讨.以笔者所在
繁殖性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性状,产仔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业的生产效益。本试验选用繁殖力强的中国地方猪种代表二花脸猪和繁殖性能较差的国外猪种代表大白猪作为试验动物,
财政国库支付环节信息化建设是财务支付环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紧密结合具体工作,提出适应现有管理模式的银企直联项目实施步骤和内容,为提高工作效率,将财务人员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人居环境,体现了农村发展与农村环境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户部乡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其次提出户部乡农村人居环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