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华商股市的监管结构:演变轨迹及其政治根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发达股票市场的历史和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研究一致表明,最有(经济)效率的股票市场监管结构应该是在市场自律、法庭诉讼、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这四种主要的监管手段之间保持协调与制衡。但是,中国近代股市的监管结构非常明显地偏离这种最优模式,具体表现为: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占据主导,而市场自律和法庭诉讼处于边缘。即使放宽视野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跨越一个半世纪的股市监管大历史来看,尽管政府权力在股市的渗透存在一种宽严交替的周期性调整,但是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总是在短暂的衰微之后又迅速复兴,最终长期主导着这段漫长历史的舞台。为什么中国这种偏离理论最优结构的监管体系得以长期延续?为了探究这种监管结构的历史根源及其动态演化机制,本文通过追溯1873-1949年近代上海华商股票市场监管结构的演变历史,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自由的股票市场作为一种强大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会给许多企业家带来巨额财富,增加金融资本家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削弱集权政府调动社会资金、实现政策目标、确保政治权威的能力。由于股票市场利益群体(上市公司、经纪公司、股票投资者)与集权政府在如何构建监管制度结构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正是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力量对比推动了中国近代以来政府主导型股市监管结构的形成,并使其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固化。本文致力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既有文献做出贡献:一是系统梳理从晚清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整个近代股市监管结构的演变轨迹,分析股市利益集团的兴衰与政府主导型监管结构的形成过程。二是谨慎提出监管制度结构研究的两维分析思路:发展起一个强大的股市既需要进行纸面上的监管制度文本建设,还要促进股市有关的各种利益主体的生成。创设或引进各种制度文本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执行这些制度文本所需的支持性利益主体的成长却存在政治障碍。三是尝试解释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结构形成的政治逻辑,在比较评析一些传统观点(意识形态、重大事件冲击、国际学习)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股市支持性利益集团与集权政府之间难以制衡共生的问题可能是影响监管制度结构动态演变以及监管效果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它是翻译的基础,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报告以胡壮麟对语境的分法为依托,对作者的翻译实践—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所著《
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博物馆,代表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轨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博提出了"首都,我的博物馆"的新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首博不
短时傅里叶变换由于采用固定宽度的时域窗,在缓变与瞬变信号共存的宽频带信号分析中,其时间与频率分辨力矛盾突出.采用Mallat算法的小波变换能够将信号正交分解成多尺度的信
林业碳汇项目是利用外资发展我国林业的机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清洁发展机制的程序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引进国外资金
以定性方法界定了我国83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县、镇),并运用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25座地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典型
汉藏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不同,在饮食器具的具体表现亦存在差异,藏族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日用器具,与中国传统日用器具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藏传佛教传入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梳理了都市圈的理论演进,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日典型大都市圈为参照,从城市规模、发展过程、发展动力、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五方面进行了对比,归纳并提出了我国都
社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一些社会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的梳理,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在当代,注重整体性、和谐性、人本性的社会经济学越来越受
数字电视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数字机顶盒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机顶盒单纯接收处理电视信号的功能。PVR(Personal Video Recorder,个人视频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