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破产企业的增多,审计界的审计风险也日益加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审计职业界进入了“诉讼爆炸”时代。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审计理论界开始对审计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论与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修订审计准则,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种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以风险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由于该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高度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因此自其产生之后,在西方国家的审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很好的审计效率和效果。相对而言,在我国审计领域,尤其是在我国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一直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流。但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以完全关注企业历史交易记录为主的账项基础审计和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核心,关注内部控制系统历史运营情况的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机会和经营风险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两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不但要提供实时、持续的监控,还要与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参与战略规划,帮助企业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风险中求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考虑将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运用于自己的审计领域,逐步开展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然而,怎样进行风险基础内部审计,如何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这是内部审计组织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内部审计技术现状的分析,论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进行风险基础审计的必要性,并着重构建了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程序,以期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我国内部审计领域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