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对血压水平及成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det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疾病作为高致死性的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影响全球约14亿人口。截止至2018年,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20%,35-75岁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37.20%,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大量研究证据证实高血压疾病与肝脏脂肪蓄积及肝脏代谢异常引起的血清脂蛋白异常密切相关。然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作为肝脏脂肪蓄积的最敏感指标,与高血压疾病间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分别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两种研究设计方法,探讨了成年人群中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及血压水平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了常见高血压危险因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间关联的交互作用,最后探讨了血清ALT水平下降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National Free Preconception Checkups Project,NFPCP),纳入 2016-2017 年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2907个县(区、市)参加NFPCP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健康检查过程中,采用常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根据仪器选择适用的试剂盒在340nm波长处连续监测血清样本中吸光度的下降速率,从而计算出血清ALT的活性单位;并采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其静坐状态下的上臂血压。本次研究中,将血清ALT水平分为3组。分组I包括ALT正常组(ALT≤40U/L)和ALT异常组(ALT>40U/L);分组Ⅱ包含5层,即从最低血清ALT水平(≤20 U/L)至最高水平(>80U/L)每层依次增加20U/L;分组III包括四分位数分组,即Q1:≤14 U/L、Q2:14.01-20 U/L、Q3:20.01-30 U/L 和 Q4:>30 U/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诊断标准,将高血压定义为 SBP≥140 mmHg和(或)DBP≥90mmH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在总人群及不同亚组人群中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血清ALT水平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的关联,估计不同血清ALT水平所对应的校正性别及年龄后血压水平的最小二乘均数(Least-squares means,LS-means)。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函数拟合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估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血糖和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 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关联的交互作用。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关联的稳健性。第二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开滦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2006年在开滦集团所属11家医院中进行健康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随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收集相关资料作为随访信息。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共进行了6次随访,形成了资料充实且完备的前瞻性队列。体检过程中,采用统一标准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统一品牌的试剂盒测量血清ALT水平,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采用经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座位时右侧肱动脉血压,取连续测量3次测量血压读数的均值。本次研究中,将血清ALT水平分为3组。分组Ⅰ包括ALT正常组(ALT≤40U/L)和ALT异常组(ALT>40U/L);分组Ⅱ包括血清ALT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即Q1:≤12 U/L、Q2:12.01-17 U/L、Q3:17.01-24 U/L 和 Q4:>24U/L;分组Ⅲ包含 5 层,即从正常范围内血清ALT最低水平(≤10U/L)至ALT异常(>40U/L)每层依次增加10U/L。将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5次随访过程中至少有2次定义为高血压。每次随访中高血压的定义为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和(或)服用降压药物。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风险比(Hazardratio,HR)及其95%CI。考虑到多因素Cox回归可能会出现不符合等比例假设的情况,采用多因素加权Cox回归模型重新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在不同亚组人群中的关联,关联强度指标包括平均风险比(Averagehazardratio,AHR)及95%C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基线血清ALT水平与末次随访SBP及DBP的关联,并估算基线不同ALT水平所对应的校正性别和年龄后血压水平的LS-means。采用RCS函数拟合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估基线超重/肥胖、饮酒、吸烟、高盐摄入、脂肪肝及高甘油三酯对血清ALT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联的稳健性。最后分析血清ALT水平状态的改变(是否恢复正常)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1,103,790人,其中男性10,095,225(47.84%)人,女性11,008,565(52.16%)人,平均年龄为29.55岁。人群中血清ALT异常(>40 U/L)率为 11.67%,高血压(SBP≥140mmHg | DBP≥90mmHg)患病率为 4.21%。经多因素调整后,高血压的OR随血清ALT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对于ALT正常组,ALT异常组高血压的OR为1.53(95%CI:1.53-1.54);与ALT水平为0-20U/L组相比,正常范围内ALT升高(20.01-40 U/L)、ALT轻度升高(40.01-60 U/L)、ALT中度升高(60.01-80U/L)以及ALT重度升高(>80U/L)人群中高血压的 OR 分别增加了 22%、65%、76%和 90%(OR,1.22,95%CI:1.21-1.22;OR,1.65,95%CI:1.64-1.66;OR,1.76,95%CI:1.64-1.66;OR,1.90,95%CI:1.88-1.92)(P趋势性检验<0.001)。分组Ⅲ中,随血清ALT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的OR值呈线性增加趋势(P趋势性检验<0.001)。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在各亚组人群中一致。经多因素调整后,ALT水平与SBP、DBP呈正向线性相关(P<0.001,P<0.001)。相对于血清ALT正常组,ALT异常组所对应的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了 4.16 mmHg和2.63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20U/L,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1.83 mmHg和1.20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1.50 mmHg和1.00 mmHg。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饮酒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6.1 mmol/L对ALT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具有协同效应(P<0.001);吸烟和HBsAg阳性对ALT与高血压间的关联具有拮抗效应(P<0.001)。第二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47,396人,其中男性35,525(74.95%)人,女性11,871(25.05%)人,平均年龄为47.69岁。人群中血清ALT异常(>40U/L)率为6.04%,平均随访时间约为9.23年,高血压(SBP≥140mmHg | DBP≥90mmHg)的累积发病率为28.05%。经多因素调整后,高血压的HR随基线血清ALT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对于ALT正常组,基线ALT异常组高血压的AHR为1.14(95%CI:1.07-1.22);分组Ⅱ中,随血清ALT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呈线性增加趋势(P趋势性检验<0.001)。即使血清ALT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与0-10U/L相比,基线ALT水平在 10.01-20 U/L、20.01-30 U/L、30.01-40 U/L 和>40 U/L 组中高血压的 AHR分别增加了 10%、19%、34%和 31%(AHR,1.10,95%CI:1.04-1.17;AHR,1.19,95%CI:1.12-1.27;AHR,1.34,95%CI:1.23-1.44;AHR,1.31,95%CI:1.21-1.43)(P趋势性检验<0.001)。基线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在各亚组人群中一致。经多因素调整后,基线ALT水平与SBP、DBP呈正向线性相关(P<0.001,P<0.001)。相对于ALT正常组,基线血清ALT异常组所对应的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了 5.20 mmHg和3.03 mmHg。血清ALT水平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所对应的SBP、DBP平均升高1.63 mmHg和0.48 mmHg。基线正常范围内血清ALT水平每升高10U/L,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SBP、DBP平均升高2.00 mmHg 和 0.82 mmHg。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BMI≥24 kg/m2、饮酒、脂肪肝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2.26 mmol/L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大于基线血清ALT异常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P<0.001);吸烟和盐摄入增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无加性交互作用。以基线及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均正常者作为参照组,基线和/或随访期间血清ALT异常者高血压的AHR均增加;相对于基线及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均异常者,基线血清ALT水平异常但随访期间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者高血压的AHR降低了 34%,分别为 1.45(95%CI:1.27-1.65)和 1.11(95%CI:1.02-1.22)。结论血清ALT水平不仅与成人当前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联,还能影响其远期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同时,血清ALT水平与当前及远期的血压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多个常见危险因素对血清ALT水平与高血压疾病间的关联具有交互作用。此外,血清ALT水平异常的人群中,ALT水平恢复正常则能够降低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提示,保持肝脏健康状态有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 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冠心病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最完全和最持久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等合并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模拟咽鼓管开放后中耳通气和压力变化过程。在完成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咽鼓管各生物力学参数对咽鼓管开放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方法采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1号完整头部数据集,使用Amira图像处理软件导入图像,采用Geomagic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割,形成包括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
随着转录组测序地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物体基因组存在普遍转录,并由此产生大量非编码RNA(ncRNA)。早先的研究认为ncRNA是转录的副产物,并无实际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ncRNA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ncRNA的功能上,而对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较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80%以上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活化,参与
研究背景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准确诊断方式匮乏,患者预后极差,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当,5年总体生存率仅约10%,因而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尽管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降低,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往往确诊时已是局部进展或出现远处转移。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但适用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却十分有限。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学科治疗手段为辅的综合治疗方式是目前胰腺癌治疗的主流选择。泛素特异性
[背景]细胞因子不仅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而且可以调节全身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与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免疫单药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是否具有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靶点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次接受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有效组包括最佳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的患者;而治疗无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过敏,它是指进食特定食物变应原数小时内运动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小麦、坚果、海鲜等多种食物均可导致FDEIA,其中小麦是导致FDEIA最常见的致敏原,该类型又称作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dependent exercis
药用植物是世界各民族传统药物的主要来源,是现代药物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对重要药用植物类群的整理、挖掘和现代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全球约有360-469种植物,其中约72个种或变种在世界各地作药用。我国约有126种或变种,其中约45个种或变种有传统药用记载。现代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
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
背景:Danon病心脏受累患病率及致死率高,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derived cardiomyocytes,iPSC-CMs)不受数量的限制,可通过对iPSCs进行批量诱导大量获得,同时可继承供者的遗传信息,自出现后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遗传性心肌病的研究,包括Danon病。虽然已有对于Danon病心肌表
研究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和生物学上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一种特殊类型。98%的APL患者存在15号和17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PML-RARα(PR)融合基因,以早幼粒细胞阶段分化阻滞和髓系干/祖细胞自我更新的表型为特征。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联合应用使绝大多数APL患者治愈,但仍有少数患者对联合治疗耐药或出现缓解后的复发。除了 PML-RAR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