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梅因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杨梅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有机酸、糖类、花色苷、维生素、矿物质等。但由于杨梅质地柔弱、含水丰富,容易遭受物理损伤等自身原因;加上杨梅采收的时节高温高湿,梅雨不断,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杨梅的有效保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主流的保鲜手段是低温贮藏,但保鲜效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断尝试新的保鲜方法但仍存在弊端。因此,研究一种绿色安全,无负面影响的新方式对杨梅进行保鲜迫在眉睫。本文以舟山“晚稻杨梅”为试验材料,利用空间电场结合低温贮藏对其进行保鲜,通过研究对杨梅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主要致病菌的影响分析其保鲜效果,并结合货架期预测模型对其贮藏期进行分析,希望为杨梅保鲜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1.探究了在空间电场下杨梅果实中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和琥珀酸四种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贮藏前期,柠檬酸的含量最丰富(42.19 mg/mL),苹果酸(8.22 mg/mL)与琥珀酸(4.92 mg/mL)也有较多存在,酒石酸含量最少(0.54 mg/mL);到贮藏末期,酒石酸(<0.25 mg/mL)与琥珀酸(<1.25 mg/mL)未被检出,苹果酸仍有少量存在(0.91 mg/mL),除柠檬酸外的有机酸基本被分解。空间电场下杨梅中有机酸的分解得到延缓。2.探究了空间电场下杨梅果实中的可溶糖含量变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杨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35%和9.58%由于有机酸转化在第12 d增加到10.19%与9.82%,到中后期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糖分,在第60d时仅为5.15%和4.39%。在贮藏过程中实验组可溶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空间电场有利于减缓可溶性糖在杨梅果实内的消耗,提高了杨梅果实的贮藏质量。3.探究了空间电场对杨梅中主要致病菌的影响,通过对杨梅腐烂指数、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苯丙胺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杨梅腐烂指数在第60 d达到79.9%,而对照组为95.8%,显著高于实验组。几丁质酶活性由6.38 U/mg分别降低至2.88 U/mg与1.67U/mg,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降至9.54 U/mg与7.43 U/mg,PAL、POD与PPO活性均有所降低,实验组显著高于实验组,第60 d时霉菌酵母菌总数分别为5.41 CFU/g与6.43 CFU/g。说明空间电场提高了各种抗菌抗病酶的活性,病原菌的萌发与繁殖得到有效抑制,菌落的生长速度减缓。4.探索了杨梅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指数、货架期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测定不同温度(271、273、275、277、279 K)下杨梅的腐烂指数,结合阿伦尼乌斯公式与Gompertz方程建立杨梅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得出活化能Ea=11.07×10~3 J/(mol K)、速率常数k=-Exp(-1332/T+5.194);在贮藏温度272 K与274 K下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的相对误差(RE)为4.03%,预测精度较高,经验证后证实所作动力学方程准确性好,可以较好的预测出271~279 K环境下杨梅的腐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