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体外抗RSV及诱导Hela细胞凋亡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基础研究,即阐明什么药理作用由什么化学物质产生。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往往是多成分的,因此要阐明药效物质基础,既要研究是哪些成分在起作用,也要研究他们各自的比例,即解决“是什么”、“有多少”的问题。桑叶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子,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和药用历史,资源极其丰富,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消渴症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抗病毒、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桑叶中的多羟基生物碱已被确认为降血糖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桑叶中抗病毒、抗肿瘤的物质基础研究尚不充分,为桑叶的综合利用及进一步开发带来了困难。本研究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建立了桑叶主要活性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1-DNJ)、绿原酸、芦丁、槲皮素、r-氨基丁酸等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用以追踪主要化学成分在分离过程中的去向及转移率,为分离条件的优化、阐明物质基础提供定量、定性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HPLC-MS/MS法)对桑叶中的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在对比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明确桑叶提取物中的主要物质组成,为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基础(即物质基础是哪些化合物);在活性成分的指引下,采用工业生产可行的分离方法对桑叶进行系统分离,得到粗多糖部位、生物碱部位及Ⅰ、Ⅱ、Ⅲ共五个提取部位,并对部位Ⅰ、Ⅱ、Ⅲ进行体外体外抗RSV评价,对部位Ⅲ进行了诱导细胞凋亡实验研究,初步确定桑叶中体外抗RSV、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建立桑叶中活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1)HPLC法同时测定桑叶中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L醋酸铵液(pH3.50)(20:10:70);流速1.0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50 nm;(2)HPLC-ELSD法测定桑叶中的r-氨基丁酸。用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90:10),流速0.6min/ml,柱温25℃,进样10μL;ELSD气化室温度108.3°,氮气流速:3.0L/min。(3)HPLC-MS/MS法测定桑叶中1-DNJ含量。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12:88,v/v)为流动相,SHIMADZU HRC-NH2柱分离,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164.1/146.1,164.1/110.2两对离子,多反应监测。(4)桑叶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色谱柱: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C)-甲醇(B),梯度洗脱,洗脱曲线:0~28min,A 5~35%,B95~65%,C 0%:28~35min,A 35~50%,B 60~0%,C 0~50%;35~60min;A50~60%,B 0%,C 50~40%。流速:1.0ml/mim柱温:25℃;检测波长:350nm;进样量:10μl。2、HPLC-MS/MS法分析桑叶中的化学成分。桑叶经50%乙醇回流提取,上液质联用进行分析,对各色谱峰质谱信号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桑叶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液相条件:色谱柱:Aglient Zorbax Extend C18柱(50×4.6mm,1.8μm);流动相:A(甲醇)-B(乙腈)-C(水),洗脱曲线为:0~8min,B4%~35,C94%~65,8~11minA0~40%,B35~60%,C65~0%;11~2lmin:A40~45%,B60~55%,流速:600μl/min,梯进样量:5μL,柱温:室温。质谱条件电喷雾电离源(ESI源),负离子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200。小口电压:-80V,入口电压:10V,温度350℃,碰撞气压力:12psi,雾化气压力:30psi。3、桑叶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将桑叶提取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初步分成五个部位,分别为多糖部位、生物碱部位、Ⅰ部位,Ⅱ部位及Ⅲ部位,采用上述建立的分析方法对各分离部位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HPLC-MS/MS对各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4、以阳性药物利巴韦林注射液作为对照,对桑叶提取物Ⅰ部位,Ⅱ部位及Ⅲ部位进行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评价。药物毒性实验方法:Hela细胞常规传代培养,待长满后用胰酶消化,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以8×105个/mL的细胞密度,加入96孔板中,每孔200μl,37℃,5%CO2孵箱中培养24h,待细胞长成单层。吸出培养液,加入各浓度药液200μl,每个浓度8个复孔。正常对照只加入等体积2%的维持液。37℃,5%CO2孵箱中培养,每24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CPE),连续观察72h,记录实验结果。72h后,将药液吸出,每孔加入5mg/mLMTT(用PBS配制)200μl,37℃,5%CO2孵箱中孵育2h后,弃上清,每孔加入DMSO200μl,室温下振荡混匀10min,在490nm下,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Regression-probit回归将药物浓度与细胞存活率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细胞半数存活浓度。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毒力测定:采用TCID50微量法,用Reed-Munch公式计算TCID50。药物抗病毒实验方法:药物在无毒浓度范围内,用2%的细胞维持液对药物进行倍比稀释,加入病毒液使病毒浓度为100TCID50,混匀,阳性对照药为利巴韦林注射液(0.1g/mL),用2%细胞维持液稀释,并加入病毒液,使利巴韦林终浓度为100μg/mL,病毒终浓度为100TCID50,于37℃,5%CO2孵箱中孵育1h。已长成单层Hela细胞的96孔板,吸掉培养液,每孔接种200μl各浓度药液与病毒的混合液,每个浓度8个复孔,同时设阳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7℃,5%CO2培养2h后,将药物组和病毒组液体吸出,加入细胞维持液继续培养,每日观察CPE。72h后将药液吸出,每孔加入5mg/mLMTT(用PBS配制)200μl,37℃,5%CO2孵箱中孵育2h后,弃上清,每孔加入DMSO200μl,室温下振荡混匀10min,在490nm下,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Regression-probit回归将药物浓度与病毒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计算药物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治疗指数(TI)。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Onc-Way ANOVA对各药物不同浓度组、阳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间吸光度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及组间多重比较,确定各药物组间及其与对照组间病毒抑制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5、桑叶提取物Ⅱ、Ⅲ部位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常规培养的Hela细胞,待长至80%时,倒掉培养液,用PBS冲洗2次,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各浓度药液,正常对照组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置37℃,5%CO2孵箱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情况,24h、48h后,分别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细胞用PBS洗2次,离心,弃上清,细胞用4℃,75%的乙醇固定4h以上,离心弃去固定液,PBS重悬5min,500~1000rpm离心5min,弃去PBS,1ml PI染液染色,终浓度为100μg/mL。4℃避光30 min,过400目筛后上流式细胞仪测试,Multicycles软件分析细胞凋亡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对Ⅱ、Ⅲ部位不同浓度组、正常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进行方差分析,确定药物组间与对照组间细胞凋亡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常规培养的Hela细胞,待长至80%时,倒掉培养液,用PBS冲洗2次,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各浓度药液,正常对照组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置37℃,5%CO2孵箱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情况,24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细胞用PBS洗2次,离心,弃上清,细胞用2.5%戊二醛固定过夜,常规脱水、超薄切片、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1、建立了桑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1)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桑叶中芦丁、绿原酸、槲皮素含量的分析方法。在此条件下,芦丁线性范围为0.196~1.960μg,r=0.9998,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2.69%: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158~1.580μg,r=0.9995,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 2.10%;槲皮素线性范围为0.0848~0.848μg,r=0.9992,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RSD 2.90%。(2)建立了HPLC-ELSD法测定桑叶中r-氨基丁酸的方法,桑叶中r-氨基丁酸在0.476~4.760μg范围内呈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2.43%。(3)建立了桑叶中1-DNJ的HPLC-MS/MS检测方法,1-DNJ保留时间为2.87min,标准曲线在482μg/L~241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最低检测限为53.6μg·L-1。(4)建立了桑叶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有18个峰出峰时间稳定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其中11个峰峰面积稳定,可以用于定量分析。2、桑叶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从桑叶提取物中共检测出49个色谱峰。通过标准品对照、谱图中碎片离子结构分析及文献查阅,鉴定了奎尼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宕苷、环桑皮素、槲皮素.双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双鼠李糖苷、异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Moralbanone,紫云英苷、桑皮酮S、桑根皮素酸A、B、D、F,桑辛素C、桑辛素D、异戊烯羟基藜芦酚等26个化学成分。3、桑叶提取分离结果对桑叶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得到5个提取部位,分别为多糖部位、生物碱部位、桑叶Ⅰ、Ⅱ、Ⅲ部位,HPLC-MS/MS显示,桑叶Ⅰ部位化学成分主要为奎尼酸、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咖啡酸等化合物;桑叶Ⅱ部位主要为槲皮素—己碳糖苷类、异绿原酸、异槲皮苷、芦丁等化合物;桑叶Ⅲ部位主要为桑辛素及其同分异构体等化合物。4、桑叶有效部位体外抗RSV研究结果对桑叶Ⅰ、Ⅱ、Ⅲ部位进行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筛选,结果桑叶Ⅰ部位表现出较好体外抗RSV活性,TC50=37.98mg/mL,IC50=0.4195mg/mL,TI=90.53;桑叶Ⅱ部位表现出较好体外抗RSV活性,TC50=2.826mg/mL,IC50=0.2493mg/mL,TI=11.32;桑叶Ⅲ部位在此条件下未表现出体外抗RSV活性;5、桑叶有效部位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对桑叶Ⅱ、Ⅲ部位进行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实验,结果Ⅱ、Ⅲ部位的不同浓度组处理24h,48h的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与正常对照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说明桑叶Ⅱ、Ⅲ部位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结论:桑叶体外抗RSV作用是多成分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桑叶Ⅰ部位、Ⅱ部位均有较强的抗RSV的活性。化学成分分析表明:Ⅰ部位主要为奎尼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Ⅱ部位主要为槲皮素的己糖苷、桑素、芦丁、异槲皮苷、桑根皮素A、B、F等,初步确定其为桑叶体外抗RSV的主要物质基础。桑叶Ⅱ、Ⅲ部位具有较强的抑制Hela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含有潜在的抗肿瘤成分,化学成分分析表明:Ⅱ部位主要含有槲皮素的己糖苷类、桑素、异绿原酸、异槲皮苷等化合物,有文献报道槲皮素的己糖苷类、桑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能是该部位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成分;Ⅲ部位主要含桑辛素或其同分异构体以及分子量在200~400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是该部位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成分,具体成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为提升知识服务的深度,向咨询用户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情报咨询服务需要专业化和学者化的咨询专家——内容主题专家。在信息时代,主题专家是对普通参考咨询的补充,也是学科馆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 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
<正>众所周知:产品的利润=销售收入-成本=售价×销售量-成本。因此,一家企业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利润除提高销售单价与销售量外,还有降低成本。但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石材市场上
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结合,可以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传播,是发挥和利用网络技术最大化的产物。Web2.0技术的出现,使电子杂志实现了从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方式,要实现多
<正>福建石材产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浩瀚的史诗。三十年来,福建饰面板材在福建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石材协会的关心、支持、指导下,饰面石
以涩柿为原料采用CO2、乙烯利和乙醇等进行制作柿酱前的脱涩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用CO260—75%,或乙烯利250—300 mg/kg,或乙醇35—45%等三种脱涩剂对完整的柿果进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官方批准的对外贸易机构,其中在1757—1842年间,还是中国唯一的官方对外贸易机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朝贡贸易体系,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中国国内形势
马克思"世界交往"及"耳目喉舌"媒体观、中华传统传播思想、微传播时代媒体融合趋势是新时代全媒体传播观形成的渊源。新时代全媒体传播观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成因包括传统媒体与
本文以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煤矿1111(3)走向长壁大倾角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
<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细支气管炎症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出现反复咳嗽、喘息、活动后气促等表现[1-2]。早期阶段是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