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外来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推动下,迅速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基于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二元管理制度,在深圳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相对于国有土地上符合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合法审批手续和合法产权的建成空间,集体土地上出现了大量不经规划、没有审批手续、缺少合法产权的非正规空间。从城市化的角度,本研究把非正规空间形成、发展和转型的过程概括为非正规城市化,并对深圳非正规城市化的空间过程、非正规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根源,以及非正规城市化向正规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拓展至国内城市的比较分析。通过对非正规城市化转向正规城市化过程中空间生产、利益调整和社会分层的社会空间转型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从非正规城市化向正规城市化转变的两阶段城市化观点和“金字塔”式社会分层机制,探讨了社会主体—增长联盟—空间生产—社会分层的社会空间理论脉络,并提出了两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博弈机制和制度建议。 论文第一章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意义,梳理了国外关于非正规城市化动因、过程、类型和处置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国内学者关于非正规就业、城中村、城市非正规性,以及城市化和社会分层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进一步明晰了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思路和核心概念,介绍了研究区的相关情况。本研究致力于以深圳市作为分析个案,侧重于从空间和社会结合的角度,对非正规城市化的过程、社会结果及其转型开展研究,重点从社会空间生产的角度,深入研究非正规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和空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厘清空间的社会建构逻辑,和空间促进社会分层带来的社会结构分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二章重点研究了深圳非正规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和特征。综合考虑深圳城市化的重要政策出台时点和非正规城市化的高潮与低潮,把深圳的非正规城市化划分为缓慢推进期(1978-1992)、管理失控期(1992-1999)、政策反弹期(1999-2009)和低速增长期(2009-至今),并总结了深圳非正规城市化的时间、空间、主体、类型、效用等方面的发展特征。 第三章分析了非正规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根源。提出工业化是非正规城市化的外生动力,快速城市化是内生动力,社会主体追求集体土地上的经济价值是直接动力,而政府治理目标和手段的相互矛盾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弱,间接让非正规城市化成为可能。 第四章从利益冲突与合作的角度,从主体分析延伸至结构分析,分析了非正规城市化的空间生产。在非正规城市化的利益博弈过程中,相关主体因追求蕴含在集体土地上的利益组成增长联盟,并通过冲破政府治理的权力结构,推进非正规城市化;冲突主要来自于政府和集体土地上的社区组织及其成员。冲突与合作均源于利益,也终于利益。从社会空间观点看来,社会主体间的合作与冲突形成了当前的空间状态,建成的非正规空间为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搭建了空间平台,并通过提升财产性收入,促进了社会结构分化,把本地农民与外来人口分化为房东阶层和承租人阶层。在城市型生产生活方式的主导下,居住在城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带动了社会价值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主要考察转向正规城市化的空间再生产。在深圳正规城市化阶段,政府作为增长联盟的主体之一,通过政策创新组建了政府、开发主体和原权利人的增长联盟。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作为空间再生产的主要政策通道,政府权力不断退让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资本化,促进了社会分层,扩大了社会差距,并把外来人口排除在利益调整和利益划分的范畴之外。在土地市场、住房市场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催生了住房阶层。并进一步分析了正规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空间转型,考察了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探讨了空间区隔下的社会纵向流动困境。研究提出,在未来政策的演进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社会阶层定型化;要强化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第六章对国内不同城市的非正规城市化及其转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推进主体的角度,将国内城市的非正规城市化划分为原农村居民推动型、村镇主体推动型、外来主体推动型和正规产权主体推动型。并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个维度建立了分析框架,比较了国内不同城市对非正规空间采取的控制、拆除、确权、征地、改造等空间策略,分析了不同非正规城市化治理策略对社会结构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七章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做了总结与提炼。立足于深圳非正规城市化的社会空间转型,从权属和管理角度,重申了非正规城市化和正规城市化的两阶段城市化理论逻辑;提出社会主体—增长联盟—空间生产—社会分层的社会空间建构机制,和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金字塔”式社会分层机制,丰富了社会空间理论;在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城市土地利益分配的过程中,着力避免从非正规城市化向正规城市化转型过程中利益分配制度定型化和社会结构定型化的“转型”陷阱。针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要研究两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公平问题,加强立足中国实际的社会—空间理论建构,开展进一步的定量研究等相关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