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然而相关研究显示传统的教师提问有很多不利于学生语言习得的因素。作者分析认为部分不利因素是这种提问方式所固有的。为了摆脱教师提问的不利因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作者经过审慎考虑、计划,在阅读课堂进行了学生提问的行动研究。国内对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基本处于理论介绍阶段,有限的实验类研究也只把学生提问作为教师课堂提问的补充手段,作者认为这不足以发挥学生提问的潜在优势。本研究把学生提问作为课堂提问的首要方式进行可行性试验,研究学生提问对其课堂参与及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作者当时(2007-2008第一学期)教授的一个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班。在经过五周的准备阶段使学生适应他们的新角色后,作者进行了为期八周的试验,并在最后一个月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新方法的时机通过课堂录音、问卷调查、学生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收集了的所需数据,数据分析分别使用了the Sinclair and Coulthard model,the Allen,Frohlich and Spada’s COLT schedule,SPSS软件及测试分析等方法。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引发话语在很多方面优于教师引发话语。从表象层面看,相对教师话语,学生引发话语倾向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对话,且会使一个学生参与多轮对话。从话语结构来看,教师引发话语几乎是一成不变的I-R-F结构,而学生引发话语则显示出多样嵌套的复杂结构。从话轮交替方面看,学生引发话语更符合真实话语交际特点,师生话轮交替自然、多样。从话语角色方面看,学生引发话语中学生充当的话语角色更丰富,而教师引发话语中,学生基本只是被动回答的角色。从话语内容来看,学生引发话语中学生的输出比在教师引发话语中更有交际性特点。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学生引发的课堂话语更具有真实性,且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增加的语义协商机会又有益于语言习得。此外,学生报告显示学生每节课课堂参与比例较大,问卷分析也显示学生总体上支持学生提问这一方法,测试分析同样表明研究对象班的测试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不过本实验分析同样显示学生提问的问题内容偏窄,具体来说过于集中在词汇方面,而且一些学生对于自身参与提问与回答环节还是有所保留。基于数据分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学生提问作为主要的课堂提问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很受学生欢迎。这一点得益于学生提问的自主性特点,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二,学生引发话语远比教师引发话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话语输出。鉴于语言输出假设与互动假设对话语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积极影响,学生引发话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鼓励与促进。其三,学生提问策略培训至关重要。提问训练能够引导学生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目标、抓住要点。最后,综合考虑学生提问的所有优点,它对阅读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在规模和方法等方面,这些必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本研究仍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抛砖引玉鼓励更多相关实验,丰富国内行动研究和学生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