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区位因素分析——以中国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各国对FDI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然而FDI供给的增长却有限,因此各国对FDI的争夺必定是激烈的。2004年,由于受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影响和服务业离岸外包的驱动,全球FDI出现恢复性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国际转移带动的FDI,为各国获得稳定和高质量的FDI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竞争。 二战后,全球发生了三次产业转移浪潮。从产业结构来看,先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转移区位来看,是从相对发达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推进。这种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是由参与国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决定的,而国家之间生产要素及市场需求等禀赋的差异则是参与国竞争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区位的因素主要是被转移国的禀赋。那么,我国若要有效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就应了解国际转移产业区位因素,具体分析我国的禀赋条件,以获得更多FDI。 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区位理论出发,首先对世界范围内国际产业转移作一个总体的概述;然后对有代表性的国家(以美国和日本为考察对象)的海外产业转移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其国际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以上区位因素进行了验证。本文认为:被转移国的市场容量、生产基础及配套能力、劳动力成本、高素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商业运营环境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位因素,但以上因素对不同产业的转移区位选择影响程度不同。针对以上因素分析,本文对我国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四章,除绪论部分,第二章首先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概述,然后回顾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和相关理论及文献,并以美国和日本海外产业转移为例,讨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第三章利用中国数据对国际产业转移区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第四章为结论与建议。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地,一方面,相对于资本投入的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
世界经济制度指规范世界经济体系中参与各方行为经济关系的制度,是各方经济实力博弈的结果。在回顾以往自由主义、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世界经济制度主要流派主张的基础上,本
本研究从探寻人力资本的渊源出发,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和观点等,并对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理论的
本文就试图寻找一个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的均衡点,在其之上公平与效率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让它指导或者至少影响我们在有关政策选择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当我们对人性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围绕着如何看待股票市场的作用,如何发展股票市场等问题,我国股票市
产业结构演进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中国在区域发展上表现出的一个典型的特征事实。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多部门研发系统,为各国从国家、区域、部门或技术等不同层次和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