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铝沉淀法提锂工艺及铝的循环利用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qpalzm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锂具有独特的性质,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盐湖卤水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锂资源,而且从盐湖卤水中提锂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盐湖卤水提锂已成为目前全球理行业发展必然的趋势。从盐湖卤水中提锂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和吸附法等,但经典的沉淀法存在蒸发量大,除镁试剂用量大和成本高等不利因素;溶剂萃取法存在萃取体系昂贵,萃取剂本身有毒等弊端;吸附剂法在造粒、溶损、溶涨和吸附容量等方面问题都未能解决,所以一直没有实现工业化;其他的一些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利因素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早在1963年Koplnaeo便开始用氢氧化铝沉淀法从死海海水中提取锂。此法对锂的选择性好,沉淀率高并且易于实现工业化,是一种有效的镁锂分离方法。但此沉淀法没有对铝进行循环,煅烧浸取液的锂浓度低并且试剂用量大,因此蒸发量大,能耗高,成本高。故本文针对这些根本问题,以四川盆地平落坝海相沉积深层地下卤水浓缩老卤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研究了用氢氧化铝沉淀法从卤水中提取锂工艺及铝的循环利用,从沉淀、二次吸附、煅烧、氧化铝溶解、循环沉淀和沉淀剂的选择多方面考察得出了优化的提锂条件,找出了沉锂的关键因素,极大地提高了锂的沉淀率并降低了沉淀过滤时间,用碱溶法实现了铝的循环并且降低了碱的用量,经优化条件得到的浸取液成分单一,采用多级浸取得到了高达12.43g/l的锂溶液,与文献的几百毫克每升有很大的提高,极大地降低了浓缩锂溶液的蒸发量,开发了一条海相卤水提锂的全新工艺。沉淀实验最佳的沉淀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5h;Na/Al值为2.85,并且锂的浓度越高Li+量(mg)/生成Al(OH)3量(g)越大,最大为44;NaOH浓度2mol/L;NaOH溶液滴加时间12min;Al/Li值为2.67;加料方式为采用渗透方式。通过实验也得出此法对氯化型、硫酸型和硝酸型卤水均适用。单位质量氢氧化铝(g)二次吸附锂量可达5.54mg。煅烧浸取实验从浸取率和能耗方面考虑最佳的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20min,得到了组分较为单一的锂溶液;通过多次洗脱可以提高锂离子的浓度,浓度可以达到12.43g/l或者更高。实验得出在反应平衡时间以内,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短,氧化铝固体的溶解率越高;在一定的范围内NaOH溶液浓度越小溶解率越高。循环沉淀实验得出最佳的量比为偏铝酸钠所占比例为50%,此时Li+沉淀率达92.89%。用碳酸钠溶液作为沉淀剂和氢氧化钠有同样的效果,最佳碳酸钠加量对应的终点pH值为6.75,循环沉淀使用沉淀反应生成的CO2和偏铝酸钠溶液进行双水解反应,沉淀率可达94.54%。
其他文献
<正>一、常用的气密性测试方法干式泄漏检测法有多种,在生产中采用最多的主要是直接压力测量法(又称绝对压力测量法)和差压测量法两种,它们的共同点是均以压缩气替代真实的工
为建立快速特异的定量检测牛轮状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本研究从牛轮状病毒NCDV株DNA中扩增的VP6基因片段(211 bp)并克隆于pMD19-T载体(p MD19-T-VP6)作为重组质粒标准品,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服装企业面临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提高服装的生产效率,是大多数服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服装CAD自从诞生以来,就倍受服装行业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易引起混淆的异同点,然后在理论基础上以及数学方法上进行了区别与阐述,最后给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近年来,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优质医疗人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双轨合一
实验通过重组表达的方法获得具有免疫原性及活性的重组乳酸乳球菌NZ9000。根据乳酸菌表达载体pNZ8148序列的多克隆位点,参照GenBank(EU477374),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了一对扩增BSH
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在中国本土化的背景下师徒关系对徒弟职业成功的影响,探讨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主动性人格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师徒关系与徒弟的晋升、
胶原蛋白多肽是以胶原蛋白为原料,利用酶解法或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多肽产品。与胶原蛋白相比胶原蛋白多肽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鳕鱼鱼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且是目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伦理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论述孙中山伦理思想的来源构成和内容,揭示其伦理思想的特征,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本实验从大曲和原料小麦中分离获得5株有明显差异的细菌和霉菌纯培养物,分别命名为WB-1,WB-2,WP-1,ZP-1和ZP-2。其中细菌WB-1和WB-2与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