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回顾社会网络理论在西方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它的本土化过程和结果,指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是社会网络研究本土化的结果,成为当前农民工研究领域内的主流理论之一.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在农民工研究中的运用使农民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工研究的深入,但农民工研究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着重于社会关系的功能分析,有关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只有简单的关系分类,虽有部分研究者意识到农民工社会关系类型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及其动态过程,但却没有专门讨论.鉴于已有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特点,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再建构过程及其结构特征成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切入点.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再建构的起点在哪里?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再建构过程及其结构特征?一般趋势如何?总之,本文就是要探讨动态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过程、结构类型与演变趋势.本文在对曹子玮的"再建构"概念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构成、性质的综合角度考察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过程中"结构的动态过程所展现的多种可能性".以上海市郊区商业服务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作者长时间深入观察所获得的充分的访谈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者的调查和观察显示,在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经济地位提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初级乡土关系不能适应农民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处于变化之中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拓展和重建.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是以初级关系为主导的关系网的规模扩大,同时伴随异质性提高;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拓展的基本形式是"迁移"和"接续".文章最后指出,动态的网络结构分析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长远的学术探讨的课题,在农民工研究领域该课题却一直被大多数学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作者期望以农民工社会网结构的动态过程为考察对象的这个研究能够引起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