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与重建——以上海市郊区商业服务业从业农民工的个案为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回顾社会网络理论在西方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它的本土化过程和结果,指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是社会网络研究本土化的结果,成为当前农民工研究领域内的主流理论之一.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在农民工研究中的运用使农民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工研究的深入,但农民工研究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着重于社会关系的功能分析,有关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只有简单的关系分类,虽有部分研究者意识到农民工社会关系类型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及其动态过程,但却没有专门讨论.鉴于已有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特点,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再建构过程及其结构特征成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切入点.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再建构的起点在哪里?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再建构过程及其结构特征?一般趋势如何?总之,本文就是要探讨动态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过程、结构类型与演变趋势.本文在对曹子玮的"再建构"概念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构成、性质的综合角度考察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过程中"结构的动态过程所展现的多种可能性".以上海市郊区商业服务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作者长时间深入观察所获得的充分的访谈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者的调查和观察显示,在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经济地位提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初级乡土关系不能适应农民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处于变化之中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拓展和重建.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是以初级关系为主导的关系网的规模扩大,同时伴随异质性提高;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拓展的基本形式是"迁移"和"接续".文章最后指出,动态的网络结构分析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长远的学术探讨的课题,在农民工研究领域该课题却一直被大多数学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作者期望以农民工社会网结构的动态过程为考察对象的这个研究能够引起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各个社会群体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社会分化日益显著,以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及积极性。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
南壮佛教,作为在广西左江流域壮族社区存在的一个民间信仰宗教,具有至少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汉传佛教文化传播到南壮地区时与本地师巫文化的融合,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以迄今为止众多社会学者关于家族企业源于信任问题的研究结论为起点,采用文献研究、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家族企业管理者(企业主)如何"作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