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包括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兴起、民营银行放开等。面对挑战,传统上依赖粗放式规模增长的经营方式需要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精细化经营、多元化经营转变。而利润中心的构建有助于银行解决原有经营规模过大、市场反应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下、内部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充分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活力。2006年,我国银监会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客户需求,逐步实施以产品为单元、业务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自此,多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事业部制的改革探索,同时以分行、区域为利润中心的管理制度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不同的组织架构下,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充分发挥预算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利用预算管理推进战略的贯彻与执行、促进经营业绩的达成是商业银行永恒的课题。本文基于不同利润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选取富国银行和平安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与探讨不同利润中心模式下,商业银行对预算工具的具体运用及其管理效果。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商业银行的利润中心依据经营决策主体的不同,分为事业部制利润中心和区域利润中心。事业部制利润中心是基于专业化经营需求,通过对责任和权力的再造引入多层级、复合型的管理机制,推动业务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而区域利润中心是基于高效利用地区资源的考虑,在总-分-支行的管理模式上,依据分行所在的区域特征,以分行为单位按地区进行构建,激励各区域多元化发展。(2)事业部制利润中心依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和客户群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内部形成业务+区域、业务+客户的矩阵式组织结构。预算管理过程中,除了编制产品销售目标、客户拓展目标、事业部及其子事业部的各项预算外,还运用业绩双计、增加交叉销售率考核等方式,推动事业部间的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化的服务,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深耕经营的发展基础。客户产品渗透率的提升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增加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影响净息差下降的同时,通过非息收入的增长,缓释盈利下行的影响。(3)区域利润中心是商业银行在面对分支机构不断扩张,区域经营差异凸显时,以分行为基础进行构建。预算管理时聚焦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各区域、分行的发展实情,兼顾区域公平,制定差异化的预算目标和考核方案。同时为激励各利润中心达成目标,资源分配时运用“资源利润率”进行引导,即将利润作为配置资源的依据,实现相同利润获取相同资源,激励各利润中心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经营。(4)商业银行利润中心、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依托产品专业化经营还是区域多元化经营)决定着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影响着预算管理,而预算管理作为其中最为灵活的管理手段,推动着内部架构改革和业务经营,构建着组织架构与战略目标间的关系,激励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