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空气辅助燃油喷射系统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越发突出石油燃料燃烧装置设计和性能优化的必要性。由于柴油机在功率范围大、耐久性、低能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船舶行业。改善柴油机的喷雾特性对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柴油机喷射系统,研究空气辅助直喷技术,使喷入气缸的是空气和燃油的混合物,促进燃油雾化,从而改善燃烧效果,降低油耗和排放,是对现有柴油机喷射系统的一项新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本文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喷雾离线试验台、高速摄像机和激光粒度仪对有无气辅助喷射的两种喷射系统的喷雾特性进行喷雾试验研究,分析了喷射压力、喷射量、喷气压力及喷嘴孔数等工作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气辅助喷射系统时,喷雾锥角和贯穿距离均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喷雾液滴尺寸减小,雾化效果变好,受喷射量变化影响较小。采用空气辅助喷射系统时,喷雾锥角和贯穿距离均随着喷射量的增大而均增大,大粒径的液滴数的比例增加,雾化效果变差;喷孔数目由3孔增至4孔,喷雾贯穿距离减小,喷雾锥角增大,喷雾液滴平均直径增大,但是当提高喷射量时,4孔的喷雾液滴破碎效果更好。分析喷雾液滴粒径分布可知,空气辅助喷射系统中小粒径液滴数的比例比无气辅助喷射要大许多。空气辅助喷射系统雾化燃油效果要优于无气辅助喷射系统。其次,基于燃料气动雾化机理,本文建立了有无气辅助喷射两种喷射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CFD软件搭建了两种喷射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完成两种喷射系统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喷射系统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模型结果合理可靠。最后,本文采用两种喷射系统模型计算了有无气辅助喷射的喷雾场。结果表明: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在30MPa喷射压力下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同无气辅助喷射系统在80MPa喷射压力下的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基本相同;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在60MPa喷射压力下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同无气辅助喷射系统在1OOMPa喷射压力下的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基本相同。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对喷雾液滴的破碎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两者的喷雾贯穿距还相差比较大,但是低压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可以通过延长喷射时间使燃油液滴尽可能充满气缸,不影响燃烧效果。本文针对有无气辅助喷射两种喷射系统进行了离线喷雾试验和仿真研究,对其喷雾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两种喷射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计算数据和仿真结果表明,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可以在降低喷射压力的同时达到与无气辅助喷射系统高压喷射下同等程度的雾化效果。为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数值依据,改善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和排放。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
教育是最个体化的活动,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教育法;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依靠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充分体现民
本文简要论述了现浇箱梁满堂支架专项施工方案,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认知,提出了优化施工同类箱梁支架的一般方法、工艺及措施,从而使得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文中基于智慧物流发展的背景,首先对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智慧物流对物流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理念及
目的:通过穴位埋线对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伴腹型肥胖患者的治疗,观察其糖脂代谢变化,探讨治疗机制。方法:选择初诊断糖调节受损伴腹型肥胖患者90例,
会议
本文通过体验性活动《红色的画——真好吃》的实际对比操作,体现了体验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文章分为3部分,即无体验的学生创作画活动;增加了体验式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基于水自然循环、社会循环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引出健康水循环的概念,从而提出建立健康水
育人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互相配合。在构建幸福学校的背景下,充分调动、科学整合学校与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
目的:对实验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同时,借助256层CT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肝脏灌注成像,获取灌注参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hild-pugh分级与灌注参数之间的相
本文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出发,探索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的作用,指出了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