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腮腺炎(RPC)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了75例RPC患儿的患侧腮腺发作期(B组)、静止期(C组)、52例流行性腮腺炎(EP)患儿腮腺(D组)、30例同年龄段范围正常儿童腮腺(A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腮腺大小(浅叶厚度、深叶宽度和厚度)、腮腺内结节大小、腮腺内淋巴结大小,应用彩色多普勒对腮腺血流信号分级,并用脉冲多普勒检查血流频谱的峰值(PSV)、阻力指数(RI)。结果:腮腺大小比较:B组、C组、D组均大于A组(P均<0.01),B组、D组大于C组(P均<0.01),B组、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腮腺内结节直径大小比较:B组明显大于C组(P<0.05),A组和D组无结节样改变。腮腺内淋巴结大小比较:B组、C组、D组均大于A组(P均<0.01),B组、C组、D组淋巴结大小无明显区别(P均>0.05),A组、B组、C组、D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值(L/S)无明显区别(P均>0.05)。腮腺彩色血流信号强度分级发生率比较:I级血流信号发生率,A组高于B组、C组和D组(P均<0.05);II级血流信号发生率,C组、D组均高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与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III级血流信号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C组、D组(P均<0.05),C组和D组均高于A组(P均<0.05),C组与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中以I级血流信号为主,B组中以III级血流信号为主,C组、D组中以II级血流信号为主。腮腺血流峰值(PSV)、阻力指数(RI)的比较:PSV: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P均<0.01),B组、D组高于C组(P均<0.01),B组、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I: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P均<0.01),B组、C组、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RPC患儿腮腺体积增大,内部回声“虫蚀状”改变,结节大小、彩色血流信号分布随病情而变化,腮腺淋巴结大小、阻力指数变化不明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RPC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腮腺炎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