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Sittayunnanensis)为中国特有种,分布区域狭窄,已被作为濒危物种列入国际保护鸟类联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全球濒危鸟类名录: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濒危生物物种红皮书2003:VUA1c+2c。对一个物种的保护,需要掌握其种群现状、生物学特征和环境对它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滇的研究仅有其分布、形态特征和栖息生境等方面的定性描述,基础性研究资料极其缺乏。通过对滇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可认识了解滇鸭的基础繁殖生物学特性,为今后深入研究该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针叶林中食虫鸟类的保护和招引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研究地点位于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具体研究区域位于紫溪山西南面红墙果园东侧山地,海拔2200-2350m,主要为云南松林纯林和以云南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
2007年1月底在研究区域内悬挂自制人工鸟巢50个,以期招引栖息于云南松林的洞巢繁殖鸟类,包括滇。2007年3月10日至2007年5月10日,调查滇的繁殖和人工鸟巢招引鸟类的情况。
首先在研究区域内寻找树洞,观察是否被滇占用,并跟踪配对的滇寻找其洞巢,找出被利用的洞巢。对发现的滇洞巢进行测量,包括巢址和巢洞的17项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其巢址选择的偏好。其次在找到的滇洞巢中,选取适宜观察的鸟巢,采用全事件取样法,观察记录成鸟繁殖期行为,包括求偶、寻找巢址、营巢、交尾、产卵、孵化、育雏等行为。营巢期和孵化期每隔2天对选定的巢从7:00-19:00进行全天定点观察,记录成鸟的在巢时间和出巢次数等;进入育雏期则每隔1天对选定的巢做全天定点观察,记录雌、雄鸟喂雏次数以及暖雏的在巢时间。同时在全天观察中每小时记录一次气温。并测量卵重量、长径和短径。隔1天测量雏鸟的体重、全长,嘴峰长、嘴裂宽、跗趾长、翅长、尾长。分析成鸟营巢情况、孵化节律、育雏情况以及雏鸟的生长发育。数据处理均在Microson Excel2003及SPSS for Windows13.0中进行。
观察期间共寻找到滇洞巢11个。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滇对巢址具有选择性,表现为该属特征。营巢所利用树种有3种,主要以云南松和旱冬瓜为营巢树种,树种的主成分分析相关系数达0.590,树种及树木的枯腐情况是滇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巢洞距地高度平均为3·0m,幅度在0-5m之间,滇营巢巢洞类型主要为啄洞,高度较低,与啄洞形成的条件以及其安全性较差有关。滇对洞口方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东北至北、南至西南、西北至北三个方向均未发现被利用,而对方向朝上即洞口朝天的巢洞利用率较高,该洞口方向不利于防雨,但洞所在树位于山体的西南坡和东南坡。表明洞的向阳性是滇选择营巢洞口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不是防雨,与滇繁殖期在旱季,降雨极少有关。演对洞内直径具偏好,表明巢洞的洞内直径是满足繁殖容得下满窝的雏鸟数的决定因子,而不是洞深。
自然条件下滇巢洞最大体积仅为人工鸟巢的一半多,若滇选择人工巢箱所需投入的能量过多,可能是滇不选择人工鸟巢繁殖的主要原因;同时滇鸭巢洞选择的树都较为枯腐,木质松脆,滇可以自行对巢洞进行啄咬清理,可能也是滇不选择人工鸟巢的原因之一。
紫溪山滇于2月底3月初进入繁殖期。配对后雌、雄鸟共同寻找树洞营巢,确定巢洞后,营巢衔巢材多为雌鸟,雄鸟大部分时间在领域内呜叫占区。窝卵数为3-4枚(n=10),大约为黑头鸭和普通窝卵数的一半,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产卵后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18d左右。育雏期雌、雄共同育雏,但喂食次数存在差异,11d前雄鸟大于雌鸟,13至15d雌鸟大于雄鸟,而17d后雌、雄鸟育雏差异不明显。窝卵数较大的鸟类,雏期较长,反之较短,但滇育雏期为20-21d,比黑头鸦、普通略长或相近,可能与纬度导致的日照时间和温度差异有关。观察结果显示鸭属中滇鸦、黑头鸭、普通3个种的孵化期约与育雏期相同,与高玮(1993)结论并不一致。属的这一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滇在整个育雏期,育雏次数逐渐增加,在雏鸟初飞前达到最大值,同时表明滇鸭雏鸟初飞前体重的减轻与亲鸟育雏次数无关。成鸟在繁殖育雏期,会选择避开不良天气的影响,同时在天气转好后补偿天气不良造成的损失,以保证雏鸟全天的获食量。亲鸟的喂食次数与窝雏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为保证雏鸟的进食量,亲鸟随窝雏数的增加而加大喂食次数,窝雏数不同,亲鸟的繁殖投资可能不同,同时雏鸟的生长发育因成鸟喂食能力的影响而存在差异。
根据雏鸟的生长发育并结合亲鸟育雏行为,将滇的育雏期划分为3个阶段和1个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