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近年来,人们纷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都曾对广告翻译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角度研究广告翻译,以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为主,几乎从未涉及翻译行为理论。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翻译行为理论是由曼塔利在1984年提出来的,它将研究的重点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语文本,从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理论。广告针对的是目标市场的受众,广告翻译注重的是目标语读者,由此可见翻译行为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翻译行为理论为指导,为广告翻译研究开辟一个新视角。本文首先介绍翻译行为理论的四个主要核心概念,并且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角色加以细致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委托人、源语文本作者、译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以及目的语文本接受者。从翻译行为理论的角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互动以及文本处理行为。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行为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可行性指导意义。其次,基于对文化缺失的定义和生成机制的分析,本文从翻译行为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互动以及文本处理这四个角度对广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从目的的角度,源语和目标语广告的目标受众不同导致蕴涵在源语广告中的文化因素在目标语广告翻译中的缺失;从跨文化的角度,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导致广告翻译的文化缺失;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广告翻译行为中各个相互作用的参与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造成广告翻译中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源语和目标语广告文本在词汇、句法和修辞这三方面的语言特征差异使广告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最后,本文针对广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提出翻译补偿的必要性,从翻译行为理论角度进一步探讨合适的翻译补偿策略,包括显性补偿策略、隐性补偿策略以及显性补偿策略和隐性补偿策略相结合。显性补偿策略主要分为音译加注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对源语广告进行音译或直译以保留广告原文的异域风情同时加上合理的注释给目标语读者补充缺失的文化背景知识;隐性补偿策略主要分为增益法、释义法和归化法,将源语的行为模式纳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范畴,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相结合就是文内补偿法和文外加注法相结合,既可传达广告原文信息,又可引入新的文化意象,力求最佳的翻译补偿,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