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多模态语篇对比分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新媒介时代,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前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应运而生。作为教育语篇,教材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种英语教材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对两者进行多模态语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为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建议。本论文将基于三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1)两种英语教材中的文本和视觉图像在构建意义时有何异同?(2)两种英语教材在构建意义时,文本与视觉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在两种英语教材中,文本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多模态特点对学生和教师有何影响?本论文选取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五本必修作为主要分析材料,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1978)为基础,将克雷斯和范·利文的视觉语法(1996)以及马丁内和萨尔韦的图文关系理论(2005)结合起来作为分析框架,采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及访谈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综合分析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在构建元功能意义时不同之处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在印刷字体方面,人教版简单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北师大版相对复杂,生动有吸引力。在视觉图像使用方面,人教版教材的视觉图像数量较少,使用更多的图表和地图;北师大版教材使用的视觉图像种类相对丰富,数量较多,使用更多的图标和拼贴画。就构建再现意义而言,人教版中“反应过程”类图像占的比重较大,北师版则是“动作过程”类。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教材的色彩丰富和谐,视觉图像构建再现意义时,两者的“叙事再现”多于“概念再现”;构建互动意义时,提供信息型图像数量多于索取信息型图像,“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的图像在两种教材中也都有被使用,并且“正面视角”和“平视角度”的图像是两者最常采用的。在实现构图意义时,两种教材采用图像的突出特征是中心位置图像,且框架清晰。第二,在图文关系层面,两种教材都呈现出图依附于文,图文之间互为详述、例证的特点,通过视觉图像的呈现使得文本内容更具体直观,通俗易懂。第三,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接受两种教材中的文本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多模态特点,学生认为各种颜色、字体以及照片的使用,生动有趣,可以吸引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教师认为利用这些多模态符号可以帮助设计出一些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于教材的多模态特征认识不够,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不够深入。本研究的结果也将提供出一些启示。从教师层面,他们应注重树立自己的多模态意识以及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呈现各种符号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要积极地理解教材的多模态特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对教材编写者来说,要及时更新修订教材,新一代多模态英语教材应充分合理的运用各种模态资源。
其他文献
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政府主导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兜牢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在拉好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最后一道安全网的工作中,低保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质量,维护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维持社会公平正义。低保制度建立的十多年以来,在各个省市县(区)开展了各种试点项目,不断地探索着适合我国国情的救助制度,而榆阳区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实
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在内容上提出"发展推理能力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构建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下的归纳推理评价指标体系显得重要而迫切。普高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现状怎么样?在哪些方面欠缺呢?如何提升归纳推理能力呢?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研究分析高二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现状及特点。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归纳推理的现有文献成果,首先定义归纳推理和数学归纳推理的概念及内涵。然后通过内在
森林蓄积量是国家森林资源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国家和地区森林木材总量的直接体现,与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有直接关系,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木材战略安全、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及动物的栖息,及时准确的估测森林蓄积量是林业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研究对森林蓄积量估测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分别从森林蓄积量地面调查样地的设备、定位方法以及遥感数据等多个层面对森林蓄积量估测进行了研究,由点到面形成了一套更科学的
作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两个环节,阅读和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然而,目前我国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仍广泛存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脱节、重阅读而轻写作的现象。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模式既剥夺了学生将阅读能力自然转换为写作能力的机会,也使得写作成为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此外,学生的写作焦虑也是阻碍学生写作提升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因素。为了改变现状,2012年王初明教授在深入研究输入输出理论和互动协同效应后,
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指导性意见与要求。其中“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中的两个关键词,前者是目的,后者为途径,共同构成了新课标的整体结构与框架。修改后的高中语文课程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本研究以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第7个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研究对象,从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与实用文教学路径两个方向提出本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思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小型反刍动物,属于营养类型上的精饲者。林麝养殖承担着恢复野生林麝种群与获得中医药原料麝香的双重任务,林麝饲养种群因长期受到疾病高发的困扰而严重制约了增长。其中,林麝消化道疾病是高发疾病之一。及早发现病症并及早救治成为当前林麝饲养繁育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鉴于林麝的高应激生物特性及难以采集组织样品,对林麝消化道疾病缺乏深入研究。而且,现阶段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既是学习者需要发展和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参与国际交流和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课堂存在死记硬背和单向传递现象,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习得阅读内容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希望英语能力得到更大发展。因此,浸入式英语教学法被引入英语阅读教学。在本研究中,浸入式英语教学法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英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一直以来,农村语文教师都特别重视写作的教学,然而效果却不如人意。大多数初中生不喜欢写作,甚至厌恶写作,学生只是应付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对这种无效写作茫然无措。因此,本文提出了有关农村初中生生活化写作教学的论题,将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核心来设计写作教学,使农村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被唤醒,使他们的写作能够密切联系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对于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河流域在人类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开拓者。从考古发掘出的大量泥版文献和文物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高度发达,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资料。古代两河流域是典型的父权制家长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男性公民是整个家庭的代表,拥有家庭的绝对权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被当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其社会活动空间非常狭小,在整个
近年来,在云南地区发生了以小蠹虫为主的森林虫害,造成云南松人工林大面积枯死,对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提出巨大挑战。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量卫星遥感数据可供免费使用,遥感逐渐成为森林虫害大面积监测和预报的主要方式。目前大部分虫害监测模型是基于经验统计的方法,受地域限制难以推广。辐射传输模型通过建立遥感信号与植被参数的物理关系,在植被参数反演中运用广泛,对森林虫害遥感监测具有很大潜力。本文研究从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