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占用生态用地引起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由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各因子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对生态安全状况综合定量分析和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研究不多。故本文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城市化的福州市为例,以其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通过由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结合的一种混合分类方法解译获得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三部分:(1)文中综合地总结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常见典型地物样本及影像特征信息,通过建设数据库的总体流程、基本示例影像以及关键技术,构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LU/LC样本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解译过程中精度不稳定、判读标准不一等问题,同时实现对样本影像数据统一存储、有序管理以及实时更新。(2)利用LU/LC样本影像数据库,基于Landsat影像及混合分类方法,得到福州市1994年、2000年、2009年、2013年土地利用分类图,分类精度分别为87.89%、91.46%、88.35%、88.62%,符合生产要求且精度稳定。分析发现,福州市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从1994-2013年这20a间,福州市耕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建设用地、草地景观面积在增加;各行政区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优势度减少,斑块数以及破碎度增加,研究区生态安全遭受威胁。(3)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的城市生态安全定量评价模型,采用AHP-Delphi(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对指标因子进行确权,最后对福州市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分等定级。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3年,福州市的生态安全等级主要以临界安全状态为主;生态用地总量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引起生态安全变化明显;2009年至2013年间生态等级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区域比例减少了12.5%,且大多转化为临界安全状态。文章最后提出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用地布局、经济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调整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