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结构和规律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之一,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许多学者或从经济方面、或从社会方面、或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但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以河南省的127个县域为研究的区域单元,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定性、定量描述了自1992年到2002年的县际经济差异,分析了县际经济差异格局特点,探讨了县际经济差异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预测了未来发展阶段的县际经济差异和2002年的人均GDP值,讨论了人均GDP增长率与县际经济差异的关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讨了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化结构,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分析了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特征。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南省127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以及经济增长类型作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变化的机制,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变化的因子。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果:在1992年到2002年的十多年中,河南省县际之间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相对差异受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显著影响,它们呈正的相关关系。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分布相对均衡。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数明显多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陇海线以北和京广线以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集中于中东部和南部地区;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于沿线县城来说,沿边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县域和市域;经济不发达区内部存在着经济发达县域。极化作用持续加强,两极分化现象愈来愈突出,县际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增长极极化作用明显,高发展水平县域沿一定规律扩延,经济增长轴基本显现,低增长县域在空间上明显扩大。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南省127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以及经济增长类型作了分类,划分了16个经济增长类型。并且得出结论:导致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机制为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即如果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区域经济差异将会扩大,相反,如果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小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区域经济差异将会缩小;在发达县市内部和不发达县市内部存在着同样的道理。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秉赋的差异、倾斜的政策面、国定资产投资、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同、产业结构转换、科技创新能力、人口增长率等,文章分别分析了这些因子对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即:第一要正视地域差异,重视经济发展效率,认为当前河南省发展经济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正视区域经济差异;第二要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首先要培植区域增长极系统;其次要完善点轴网络系统。第三要政府调控,协调发展,政府要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长春市为例,探讨了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本问题,提出中心城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发生“裂变”出来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依存于大城市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
学位
基于对沂河流域及其支流详细的野外考察,选取沂河支流东汶河的北寨(BZ)沉积剖面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和测定,此剖面含有两层典型的洪水沉积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