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丝织物的性能研究及其提花服装面料的开发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功能纤维迅速发展起来,作为其中之一的金属纤维也异军突起。不锈钢金属丝微细化产品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材料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它既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又具有金属本身优良的导热、导电、耐蚀、耐高温等特性。其不锈钢金属微丝面料所特有的褶皱效果,光彩闪烁,亮丽时尚,以及它的永久抗静电性使之在最近几季的纱线流行趋势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位置。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建立试验方案,经线选用较柔软的锦纶丝,纬线采用两组,甲纬用棉纱,乙纬含金属长丝纤维,采用平纹组织织造。正交试验中设立三个因素:因素A为金属丝细度。水平有三个,分别包括φ0.03.mm,φ0.04.mm,φ0.05.mm。因素B为金属丝是否与棉纱加捻。水平有两个,用L代表金属裸丝,用J代表加捻丝。因素C为甲乙纬纱排列比。水平有三个,分别包括1:1,2:1,3:1。然后采用L.(34)正交表分析了各因素水平与织物抗静电性能及服用性能(织物的折皱弹性、刚柔性、悬垂性及透气性等)的关系,根据极差分析及最优化组合得出:金属丝经过与棉纱加捻再织入织物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织物的抗静电性能,而因素A(金属丝细度)与因素C(甲乙纬纱排列比)对其影响很小。服用性能方面,各样品织物规格参数不同没有引起织物折皱弹性的多大改变,基本上每个样品抗皱性都很差,因此金属丝织物均具有独特的折皱效果。因素A(金属丝细度)对织物刚柔性影响较大,金属丝越粗,织物越挺括,金属丝越细,织物也就越柔软,而因素C(甲乙纬纱排列比)对织物刚柔性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在悬垂性方面,因素C(甲乙纬纱排列比)的影响较大,排列比越大,织物悬垂性越好。在织物透气性方面,因素B(乙纬金属丝是否与棉纱加捻)对其有很大影响,采用金属裸丝织造的织物透气性较好,而将金属丝与棉纱加捻后再织入织物中,可以使织物具有更好的防风性。   本课题在综合分析了织物抗静电性能及服用性能的优化组合基础上共开发了两款金属丝提花服装面料:①夏季金属丝提花服装面料:乙纬原料为φ0.03.mm金属裸丝,甲乙纬纱排列比为3:1。面料侧重于织物的服用性能,但是也兼顾面料的抗静电性能。该面料柔软、透气、手感好,穿着舒适,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效果。②冬季金属丝提花服装面料:乙纬原料选择φ0.05.mm金属丝与棉纱的加捻丝,甲乙纬纱排列比为3:1。面料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并且手感好、挺括,又具有一定的防风性。该面料在注重抗静电性能的基础上,又不牺牲服用性能,穿着舒适。两款面料均具有抗静电效果,并且服用性能良好,既适用于对抗静电要求较高的场合,也适用于一般普通穿着,应用较广,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的观念和崇尚自然的消费意识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纺织品日益受到青睐。壳聚糖/粘胶抗菌纤维作为一种利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抗菌剂
汽车是一个由许多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体,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噪声和振动,而汽车摆振则是一种十分有害于车辆性能的情况。所谓摆振即是在特定情况下汽车转向轮绕主销的持
苯酮类紫外吸收剂是一种优良的紫外线吸收剂,由于价格低廉,对200~340nm范围内的紫外光具有较强的吸收,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添加剂、织物的整理剂以及防晒化妆品上。但随着
学位
z-pinning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新技术。各种z-pin的性能不同,同时对应的z-pinning工艺参数、增韧机理及增韧后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也不同。
柴油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尾气污染,为了满足各国排放法规的要求,单纯机内净化已不再可行,必须结合更为先进的尾气后处理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基于在光学投影或者机器视觉的精密曲线磨床中,不能使用工作液,同时其砂轮的机械修整力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砂轮变形。对此,本文提出了雾状介质(雾状去离子水)电火花与机械复合修
低压电器智能生产系统是一类复杂生产产品,目前的技术现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机电一体化低压断路器智能测试机理的研究”的资助下,以服装快速反应为研究背景,研究低压电器性能对服装快速反应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的重大作用,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研究和开发了低压电器智能生产系统,改进现有手工经验测试方法,以适应日益增长服装加工生产线自动化改
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由于其环境亲和力好、废弃物易处理、质量轻密度小、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而备受汽车生产商的青睐。国外有多家汽车生产厂商及研究机构争相报道其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