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初期开始,以马礼逊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编纂了一批汉英双语词典,为我国汉英词典,特别是外向型汉英词典的编纂开了先河,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编纂经验。这些蕴含丰富词典编纂理念与思想的历史文本对于我们当今研编外向型汉英词典非常有意义与价值。这其中,马礼逊的《华英词典》尤为重要,特别是他为适应当时使用者需求而进行的诸多独创性实践,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试图以马礼逊的《华英词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词汇理论、词典结构理论为支撑,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对此与分析,探究其在提供中国特有文化信息方面的编纂思想与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词典文本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结构层次来考察其具体的编纂方法。作者从《华英词典》第一版中系统抽样了100个字,从字形、字义和字的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统计。同时,作者还通过比较《华英词典》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马礼逊词典与其他传教士所编汉外词典的不同,较为全面地分析马礼逊词典编纂的优点和不足。具体而言,作者系统抽样了42个词(其中27个来自马礼逊的词典,即其两部词典中都收录的27个词,15个选自HSK词汇表)来比较《华英词典》第二部与第一部之间的差异和改动。作者再从这42个词中选择了30个词,将马礼逊的词典文本与其他两本传教士词典(卫廉士(Samuel Wells Williams)编的《汉语拼音词典》(A Syllable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和鲍康宁(Fedrick William Baller)编的《汉英分解词典》(AnAnalytical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进行字形、字义和选词这三个方面的比较,以彰显马礼逊词典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旨在通过词典历史文本的研究来进一步思考当代外向型汉英词典研编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文化信息方面。其具体发现如下: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华英词典》第一部的二三卷后于第二部出版,因此二三卷和第一卷相比,内容有很大的改动。具体来说,马礼逊删除了很多字形和字义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增添了一些交际文化信息,比如某个字在口语中应该如何使用。就文化语义的解释,马礼逊的具体做法是:1.对于中国文化中的词汇缺项,马礼逊:(1)先直译字面意思,再给出解释和用法(2)给出详细的解释说明,并对比英语中的表达。2.对于英语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马礼逊详细说明源语(即汉语)里该词的文化含义。3.对于与英语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在汉语中具有丰富联想义但在英语中却没有联想义的词语,马礼逊:(1)先给出中文释义(其释义来自中文参考书,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再用英语解释中文释义,有点类似现在双解词典的做法。(2)给出详细说明,并对比英语国家人们的看法。4.对于英语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马礼逊首先给出对应词,再加上自己的评论。统计表明,马礼逊在《华英词典》第一部中收录的文化信息是比较丰富的,从字形到释义,无不经过他精心的筛选和解释。就第二部词典所做的改动,通过分析可知:马礼逊将“交际文化信息”代替“知识文化信息”的做法非常明显。过去的外向型词典内容丰富,信息多样,从这些词典中,作者得到的启示是:从微观结构来看,外向型汉英词典的编撰应该主要从字形、字义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着手。如字义就可以试着在语义场联想和文化对比解释上下功夫,目的是让使用者能从整体掌握文化体系,通过文化对比加深词汇认知印象。从宏观结构来看,编撰者应从选词和查字方法这两方面加以扩充和改进。本研究有助于外向型汉英词典编者改进词典中文化信息的呈现,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文化信息在辅助汉语学习者词汇语义认知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