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农业废料资源化,解决水体Cr(VI)污染的问题,研究了稻草秸秆对水中Cr(VI)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实验考察了pH,温度,溶液初始Cr(VI)浓度以及稻草秸秆粒径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了稻草秸秆去除Cr(VI)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2.0,温度47℃时,稻草秸秆对Cr(VI)的吸附效果最好,在48h内可将100mg/L的Cr(VI)完全去除.Cr(VI)的去除过程中伴随着Cr(Ⅲ)的出现,说明稻草不仅可以将Cr(VI)从溶液中去除,而且还可将其转化成低毒的Cr(Ⅲ).溶液pH的上升说明Cr(VI)的去除需要消耗溶液中大量的H+.利用酒石酸对稻草进行化学改性,研究稻草细胞壁表面的羧基基团在对溶液中Cr(VI)的去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经酒石酸改性后的稻草对溶液中Cr(VI)的去除速率明显加快,在24h内即可达到反应的平衡.然而,对稻草进行酯化反应改性后,Cr(VI)的去除速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初始的去除速率,但是Cr(VI)仍然可以完全从溶液中被去除.这个结果表明:稻草细胞壁表面的羧基基团对于Cr(VI)的去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更符合朗哥缪尔吸附等温式且稻草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3.15 me,/g,与文献对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为确定稻草去除溶液中Cr(VI)的机理,使用去离子水、0.5 M H2SO4、1 M NaOH三种洗提液对已达吸附平衡的稻草进行脱附处理,以确定吸附在稻草细胞壁表面的铬的价态.去离子水和0.5 M H2S04仅能洗提出Cr(Ⅲ),而1 M NaOH可同时洗提出Cr(VI)和Cr(Ⅲ).由此,我们推测出稻草去除溶液中Cr(VI)的可能机理是一个由Cr(VI)到Cr(Ⅲ)的还原反应,在这个还原反应中,溶液中H+的浓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