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又称肾癌,在所有成人恶性肿瘤中占3%左右,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肾癌致死率最高,5年生存率为69.4%。然而,由于缺乏适用于肾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记物,有20%-3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发现远处转移,而且术前未发现转移的肾癌患者手术以后有20%-40%在随访时发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如果诊断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则会降低至不到10%。然而到目前为止,肾癌的转移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研究肾癌的转移机制,筛选能够预测肾癌复发转移的标记物显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有多项研究显示lncRNA的异常调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可能与肾细胞癌复发转移相关的lncRNA,并通过一系列细胞功能实验证实其对肾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lncRNA芯片技术,根据诊断时有无远处转移,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获取两组患者的肾癌原发灶组织,筛选出在两组中表达量有明显差异的lncRNAs;2、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来有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对照大样本验证,并对大样本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与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联;3、采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肾癌细胞系ACHN中相关lncRNA,使其表达量降低,然后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凋亡试验、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研究该lncRNA对肾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在有远处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的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s300余个,其中一部分lncRNAs在有远处转移组表达上调,另一部分表达下调。根据差异倍数以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最终选定RCRF进行下一步实验。2、根据实时定量PCR实验,发现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肾癌组织中RCRF的相对含量明显增多,(p<0.01)。另外,通过对80例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检测以及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发现RCRF表达在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有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的肿瘤组织中表达量增多(p<0.01)。3、siRNA干扰目标lncRNA后,ACHN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凋亡数量增加、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RCRF在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中明显上调,并且与肾癌病理级别和转移相关,提示其可能影响肾癌患者的预后。2、siRNA干扰RCRF后,ACHN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凋亡数量增加、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表明RCRF使肾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更容易增殖、侵袭和迁移,而不易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