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陆淡水水体是大气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0)的重要排放源。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陆地生态系统进入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碳、氮成倍增长,进而水体中CH4和N2O的溶存浓度以及排放通量持续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内陆淡水水体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及强度。全球范围内有关内陆淡水水体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原位观测研究很多,但通过整合大尺度范围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和尺度内陆淡水水体CH4和N2O排放特征的研究工作很少。本文搜集了 129篇有关内陆淡水水体CH4和N2O排放的原位观测资料,涵盖了 5种代表性的内陆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分别为河流(river)、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池塘(pond)和溪流(stream),研究位点遍布热带(tropic)、亚热带(subtropical)、温带(temperate)以及寒带(polar)等主要气候区。通过建立系统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内陆淡水水体CH4和N20排放特征、强度及主要驱动因子。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研究表明,河流、水库、湖泊、池塘和溪流水体CH4排放通量平均分别为10.10、3.52、2.92、21.15和1.82mgm-2 h-1,池塘CH4平均排放通量最高,其排放通量范围也最大,在3.90-38.39 mg m-2 h-1之间。而溪流CH4平均排放通量最小,其排放范围也最小,在1.2-2.45 mgm-2 h-1之间。河流、水库、湖泊、池塘和溪流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5.24、60.67、35.59、43.42和125.98μg m-2 h-1,溪流N2O平均排放通量最高,其排放通量范围也最大。而湖泊N2O平均排放通量最小,其排放范围也较小。2.比较发现,对于河流水体而言,采用扩散模型法观测CH4的通量测定结果(20.65mg m-2 h-1)要比采用箱法的观测结果(9.60mg m-2 h-1)高。利用箱法和模型法测定的水库CH4排放通量大小相近(分别为3.76和3.87mgm-2 h-1),且都略高于倒置漏斗法测定结果(1.87 mg m-2 h-1)。而用箱法观测的湖泊CH4排放通量(5.88 mg m-2 h-1)要显著高于采用模型法的测定结果(1.82mg m-2 h-1)。在河流、水库和湖泊这3种水体中,采用箱法的观测N2O排放通量结果要比采用扩散模型法的测定结果高。3.不同气候带的比较研究发现,亚热带河流水体CH4平均排放通量(16.28 mg m-2 h-1)最高,寒带排放通量(1.21 mg m-2 h-1)最低。热带水库CH4排放通量(7.17 mg m-2 h-1)最大,而位于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水库CH4排放通量几乎没有显著差异(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91、1.77和1.92 mg m-2 h-1)。热带湖泊CH4平均排放通量(5.28 mg m-2 h-1)最大,略高与亚热带地区(4.80 mg m-2 h-1),而寒带湖泊CH4平均排放通量(0.60mg m-2h-1)最小。对于河流水体而言,温带N2O平均排放通量(143.66μg m-2 h-1)最高,寒带(15.97μg m-2 h-1)最低。热带水库N2O排放显著高于其他气候带的水库排放强度。温带湖泊N2O平均排放通量(58.30μg m-2 h-1)最高,寒带湖泊N2O平均排放通量(19.14μg m-2 h-1)略低于亚热带地区(21.54μg m-2 h-1)。亚热带溪流N2O平均排放通量(271.93μg m-2 h-1)最高,温带溪流N2O排放(103.97μg m-2 h-1)略高于热带地区(74.37μg m-2 h-1)。4.相关分析表明,全球内陆淡水水体CH4排放通量与水温及水体总有机碳(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深、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内陆淡水水体N2O的排放通量与水体温度、无机氮以及DO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