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1949—)是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历史的文学感受力在《水之乡》中得到了最大的凸显。《水之乡》中体现出来的后现代历史观在前人研究中缺乏较为系统的论述。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德里达的“延异”“幽灵”理论,力图探究《水之乡》中体现出来后现代历史观。作品通过主人公汤姆·克里克对其家乡、家族及自身的历史挖掘和讲述,体现了历史如同幽灵般出没的延异过程,即本源的历史是缺失的,汤姆对历史的记录和叙述都是对历史的补充和替换,对历史的叙述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靠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国内外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创作的研究,包括对《水之乡》的已有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从汤姆对宏大历史之外的小历史的空白进行关注并填充的角度出发,结合德里达延异理论的“替补”进行分析,表明在历史时间的延异中,补充是构建这种在场的一种方式。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汤姆对历史/故事的重塑表现对历史进行替换的过程,结合延异理论中的“替补”进行分析,表明对历史的追问、回忆和叙述过程中,历史的说法总是会被不断地替换。第四部分则结合前两章的分析,通过对汤姆填充历史、替换历史这一行为的解读,体现历史在不断填充、替换的交叉过程中,历史被不断延异在通往“真相”的路上,历史的追寻是对“真相”踪迹的追寻,历史的书写是“真相”踪迹的书写。最后一部分结语是总结《水之乡》中体现的“幽灵”历史观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历史如同“幽灵”,虽可窥视却难以全面认识和叙述,它是一个延异的过程。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能因为无法捕捉它而陷入虚无,但也不能因为觉得窥视到其身影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