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能否缓解消费不平等?——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yd83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人们始终关注财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收入差距的逐步恶化,却忽视了消费不平等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消费分配结构直接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消费不平等的加剧更加意味着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为了解决发展差距的问题,政府一般会推行社会保障项目加以缓解。因此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能否缓解消费不平等。
  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明确了消费不平等的测度方法,揭示了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分析社会保障影响消费不平等的思路与视角。第三部分简要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与消费不平等的特征事实以及形成机理,指出社会保障影响消费不平等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客观存在性,并提出社会保障影响消费不平等的研究假说,提炼出社会保障影响消费不平等的消费倾向渠道、收入再分配渠道以及劳动供给渠道。基于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的分析,第四部分利用CHFS数据识别社会保障对消费不平等的因果性影响及其作用渠道。实证结果发现,社会保障能够有效地缓解消费不平等,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在穷人群体中的作用强度强于在富人群体中的作用强度。进一步地,基于因果中介方法的作用渠道分析表明增强居民消费倾向与改善收入再分配的正向效应大于减少劳动供给的负向效应,因此社会保障缓解了消费不平等。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缓解消费不平等的几项措施。其一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帮助居民塑造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其二是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因制度不公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而加剧消费不平等;其三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制定明确的保障层级,区分多劳者与少劳者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保证制度精细化实施。
其他文献
她待人热情,视办事群众为亲人;她业务能力强,工作细心负责……多次被评为“优质服务标兵”“最美地矿人”。她就是汝州市地矿局行政审批服务科副科长何巧霞。  工作以来,何巧霞一心为群众解难题,主动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带领大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得到办事群众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加強学习提能力  行政审批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展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形象的窗口。2004年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以来,何巧霞坚持在提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与阻碍,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学术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纵观文献,发现多数学者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析,进而以其结果为基础,对过去经济増长模式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但企业数据库数据量较为庞大和繁杂,如若不对数据库进行匹配处理,会对最终结果的有效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三种数据匹配的方法,分别是聂辉华的“分组交叉匹配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塑造了以价值链分工为主的国际贸易新体系。后经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增速放缓,迈向结构深度调整的攻坚期。一国经济结构调整能否成功,关键之一是在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是否存在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互动发展是否有效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基于WIOT数据库中43个经济体产出增加值和出口增加值的数据深入研究了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互动关系及结构互动的经济效应。
  首先在论述各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演变的基础上,通
1994年,我国开始采用“分税制”,中央政府上收财权,直接导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成的改变。但于此同时,我国并未大幅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责任。地方政府收入捉襟见肘,无力承担其应有责任,于是开始寻求各种非税类收入。非税类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我国宏观税负已高达40%,已经高于同期美国,超过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过高的宏观税负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如何在降低宏观税负的背景下,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成,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转移支付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増长驱动力,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FTA)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点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中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为研究视角,结合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研究中国贸易政策效应。
  本文为探究中国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而衍生出两个关键问题: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政策实施效果;②中国自由贸易区政策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一方面验证自由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増长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预估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性,以期
中国进口食品存在明显的“高价现象”,这是中国高进口食品增长背景下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建立人均收入和进口价格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基于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高度细化的企业进口食品贸易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的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和IV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口食品质量在形成中国进口食品“高价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这个结果因产品质量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中国的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正向影响只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其中“稳就业”排在首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9亿多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通过一些干预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以达到特定政策目标,就业便是其中之一。而什么样的干预手段更能促进企业员工就业?在考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主政官员晋升激励情况、企业类别等异质性因素后又会如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
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是近年来一直受政府、专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对比,总结我国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的特点;其次,系统分析了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影响传导机制,探讨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演变;最后,本文利用2000—2016年的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分别以空间地理距离矩阵、空间经济距离矩阵和空间信息距离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关于制造业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杜宾模型,用来研究全国层面和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层面人口老龄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高碳排放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潜在威胁。面对严峻的气候问题,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走低碳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碳税政策2018年1月起正式颁布,各省(市)都已经出台了本地区应征大气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差别税率可能会引起污染行业向低税率地区转移,造成局部碳排放量减少而税率低的区域碳排放增加的“污染转移”现象。我国发
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获得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危机的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受益者究竟是谁也引发了疑问。政府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究竟是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亦或者是在利益集团影响下的结果?金融监管的强度提升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一国金融监管强度做出数值上的衡量,并尽可能地包含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金融监管对收入分配间的影响进行度量。
  本文根据这样的思路,收集了46个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以及发展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地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