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药残留动态研究是农药科学使用和农药最大允许残留量制定的基础。噻虫胺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作用方式,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米和稻壳中的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通过三个不同区域的田间试验明确了 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施药后在水稻植株、稻田水、土壤、稻米和稻壳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量,基于残留数据进行了噻虫胺在水稻上的膳食风险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稻及环境中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以乙腈和水作为萃取溶剂,中性氧化铝或硅胶萃取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265 nm检测。结果表明在0.01~10 mg/L范围内,噻虫胺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显著的线性关系,R2 = 0.9999。噻虫胺在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米、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3.17%~92.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07%~6.32%。在土壤、水稻植株、稻米中的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5mg/kg,稻壳为0.1mg/kg,田水0.01mg/L。该方法操作简单、节约溶剂、对环境污染小,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2.研究了噻虫胺在广东、安徽、湖北两年三地的稻田及环境中残留消解规律。结果表明,噻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但在不同地区的残留消解速率存在差异。广东、安徽、湖北三地噻虫胺在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1.71 d、1.08-2.15d和1.56-2.00d。广东、安徽、湖北三地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72-4.17 d、2.06-4.70 d和3.77-4.37 d。2015年,广东、安徽、湖北三地噻虫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9-2.85 d、1.86-3.20 d、1.70-2.00 d。影响农药降解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气温、降水以及土壤微生物等起着重要的作用。3.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施药后14天,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051~0.468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56~0.084 mg/kg,糙米中的残留量为0.050~0.285 mg/kg,稻壳中的残留量为0.128~1.278 mg/kg;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糙米中噻虫胺残留0.066~0.092 mg/kg,稻壳中的残留量为0.273~0.591 mg/kg,植株和土壤中噻虫胺残留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距最后一次施药28d,所有样品中噻虫胺的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根据田间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的残留结果,建议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其最高用药量225 g a.i/ha,最多使用3次,施药间隔7天,安全间隔期为21天。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胺的风险概率为3.94%,说明在此条件下使用该农药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