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裂缝网络EGS解析模型及参数反演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力发展储量大且环境友好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呼声异常高涨。干热岩地热能与传统的水热型地热能不同,其分布更广泛、储量更丰富,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中提取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目前,国内EGS的场地开采及其示踪试验仍处空白,亟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理论模拟研究。本次研究以增强型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离散裂缝网络建立了EGS热流耦合解析模型,使用Laplace变换方法推导了热储缝网温度解析解,并构建了不同的注采井型模式,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将传统单裂缝解析解推广到多条裂缝相互沟通的离散裂缝网络解析解,解析模型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使用树状分形分叉网络表征人工热储内的离散裂缝网络,对EGS解析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求解,分析了分叉缝网结构参数等对热量开采的影响。然后,将改进后的EGS解析模型应用在示踪试验中,推导了不同注入方式下的EGS示踪试验的采出浓度解,并进行了参数分析。最后,针对EGS人工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建立了缝网参数反演的多层模型,结合法国Soultz EGS示踪试验的现场实测浓度数据,使用PSO最优化算法对反演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基于反演出的缝网参数对采热井进行了采热模拟和热突破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离散裂缝网络的刻画对采热模拟的正确性至关重要,不同注采井型对缝网出口端的温度变化规律及热突破时间都有影响;在相同注采模型下,井间距越大或注入速度越慢时,缝网出口端就越晚发生热突破,且出口端温度下降也会越慢。生产时应对注采井型、井距等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以使采热最大化。使用基于树状分形分叉网络的EGS解析模型模拟时,缝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受裂缝分叉级数影响,裂缝分叉级数、裂缝长度比、裂缝开度比都与缝网出口端温度及系统累计采出热量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增大注水速度短期内会提高EGS的采热量,但同时也会更早地发生热突破;注入温度越低,系统累计采出热量更多。在EGS示踪试验中示踪剂以定质量段塞注入时,注入速度只影响浓度峰值的到达时间,而纵向弥散度只影响浓度峰值的大小;裂缝开度越大,浓度曲线的峰值就越小,到达浓度峰值的时间越晚;裂缝分叉级数越大,浓度曲线的峰值越小,到达浓度峰值的时间越早。本次研究成果拟为我国EGS示范场地建设及示踪场地试验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试采结果表明,神狐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具有工业性开发远景。目标区域水合物藏多为泥质粉砂型沉积,沉积物粒径小,泥质含量高,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泥砂易运移,有可能对生产井产能造成很大影响。因而需要深入研究泥质粉砂型水合物藏气-液-固(气、水、泥、砂、水合物)多元流动机制及其对水合物层采气的影响,为优化泥砂控制技术及提高水合物藏产能提供依据。本文运用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气藏工程及
地震作为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一直以来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洋陆俯冲带是全球构造活跃、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的区域,全球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些俯冲带。在俯冲带地震孕育过程中,常伴随着俯冲带重力场、电磁场、热场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如何从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与多源同化数据中准确提取俯冲带地震震前多物理场异常信息成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关键,同时也为地震预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消耗,全球未来将面临着重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木质素因其具有储量丰富、可再生性且分子中碳氢含量与石油相近等特点,未来可作为有效的替代能源。因此木质素的催化加氢脱氧的研究对木质素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木质素进行先加氢饱和再脱氧的反应过程可以实现产物与水的有效分离,降低生产成本。本论文以愈创木酚为模型化合物,以负载型镍为催化剂,研究愈创木酚进行先加氢再脱氧反应的可行性以及反应规
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气田离天然气用户的距离很远。本文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输气管线作为研究对象。管线运输是天然气输送最安全和最经济的方法,管线和压缩机站的可靠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控制气体湿度等参数从而保证气体质量是保证正常运行的关键。其主要原因是湿气在管道内流动期间会形成天然气水合物,造成流动阻力显著增加,直至管道完全堵塞,严重降低了管道传输能力,因此会导致事故和设备故障的发生。
时空数据是将拥有专题属性的数据增加了空间属性和时间信息而来,时空异常是指专题属性值严重偏离其时间或(和)空间邻近域内参考实体的时空实体,时空异常探测即是用某种方法寻找时空数据中的时空聚集区。时空异常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时空数据的分布变化和时空热点的移动特征,可以发现潜在有用的信息与规律。时空异常探测的常用方法亦由空间异常探测的方法拓展而来,其中时空扫描统计方法是时空异常探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
断块油田在中国东部地区广泛分布,总体采收率为25%左右,仍具有很大的提高采收率潜力。断块油藏的构造复杂性、储层复杂性导致井网对储量的控制难度大,尤其是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难以形成注采井网的极复杂区块、断棱控制的构造高部位等区域,由于缺少有效驱替能量,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如何经济有效动用这部分剩余油是断块油藏降本提效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针对现河复杂断块油藏氮气吞吐实施效果差异性较大的问题,采
地震子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结果。由于波前扩散和吸收衰减的影响,地震子波具有时变特性。目前,时变子波提取精度有待提高,为实现时变子波的准确提取,论文从振幅谱和相位谱两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时变子波振幅谱提取方法和时变子波相位谱提取方法,并完成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首先,针对基于时频多项式谱模拟的时变子波振幅谱提取方法存在能量扩散和多项式阶数需人为确定等问题,提出
水驱开发后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各种采油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泡沫驱技术由于成本低、环保的原因,应用广泛,而泡沫性能和作用效果是泡沫驱技术的重点问题。论文研究了低频振动对提高泡沫性能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低频振动对泡沫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低频振动对地层中水驱渗流规律、储层岩石性质和原油粘度的影响。实验所用泡沫体系由分子量为500万和1000万的部分水解聚
大型体积压裂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有效开发的关键,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缝网的发育,尤其是一些脆性储层原始微裂缝的开启与演化,是影响水力压裂效果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水力压裂数值模拟过程中大都仅考虑人工裂缝与宏观天然裂缝的耦合关系,而对于机制内部微损伤的演化过程模拟研究相对薄弱。由此,本论文基于细-宏观岩石损伤理论,从评价及完善饱和脆性岩石细观滑移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模型入手,结合细观滑移型裂纹模型及裂纹
蒸汽吞吐热采技术是目前稠油开发的主要技术。通过射流泵进行井筒举升,其中用高温水代替普通动力液,驱动水力射流泵工作。蒸汽吞吐技术与射流泵举升联合工艺不仅能降低稠油粘度,改善井筒流动条件,同时还能解决有杆泵杆管偏磨等问题,大大的降低成本。为了更好的使这项技术服务油田,重点研究了射流泵的工况诊断以及参数优化,以提高泵效和油田的采收率。本文基于HN油田SY-16H井一个吞吐周期,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对经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