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师姑山钨矿床位于南岭中东段,该区钨矿资源丰富,为“广东始兴钨、锡矿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石类型属石英脉型黑钨矿,以石英大脉型、兼有细脉带产出。本文基于总结师姑山钨矿区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特征,系统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以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综合以上分析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来源,探讨矿床的成因,得出如下主要认识:(1)师姑山燕山期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弱过铝质、高分异的特征,具有壳源特征;花岗岩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K富集,高场强元素Th、U、Pb、Li含量高,Sr、P、Ti明显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在106.8×10-6~163.9×10-6之间,平均135.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呈现为左右基本对称的“V”字型。(2)寒武系的浅变质岩─板岩是师姑山矿床的重要的围岩。板岩的微量元素地壳丰度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板岩中W、Sn、Pb、Zn、Bi等成矿元素显著富集。(3)黄铁矿微量元素数据显示其属于热液成因,辉钼矿微量元素数据显示其来自壳源。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图与岩浆岩的相似,说明了成矿物质继承自矿区岩浆岩,轻稀土元素在辉钼矿中相对强烈富集,说明流体中多含有还原性质的气相成分和CO2、Cl、F等成分。(4)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矿区成矿温度最为集中在180℃到360℃之间,具多峰值,说明师姑山钨矿床形成中成矿流体作用具多期性;深部岩浆提供了成矿流体,且在流体的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如大气降水等低温低盐度的流体;流体的盐度、密度分别集中在2.5wt%~7.5wt%NaCleqv和0.80g/cm3~0.90g/cm3,均较低;通过计算得出师姑山钨矿床成矿压力集中分布在10MPa~35MPa,成矿深度集中在1.5km~4.5km之间。低温低盐的流体混入,沸腾作用的发生,说明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因素发生过显著的改变,流体的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成矿元素卸载,进而在合适位置聚集成矿。(5)稳定同位素研究得出:δ34S值介于-0.4‰~1.0‰之间,平均值为0.5‰,数据近于零且分布集中,与深部来源硫的特征(0±3‰)相符合,说明硫的来源较为稳定单一,且来自于深部;C-O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碳源自深部的岩浆水,混入了部分有机性质的碳。(6)师姑山钨矿床属于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主导了矿化作用发生。通过系统地对师姑山钨矿床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岩成矿时代、控矿因素、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的来源以及成矿机制等进行研究探讨,表明师姑山钨矿床成矿物质、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岩浆,寒武纪的变质岩贡献了一部分的成矿物质。来自深源的岩浆可以直接带来成矿物质;同时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运移提供了热源与能量,进而在适当的位置富集沉淀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