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产权保护和弱化政治约束的制度安排及变迁为线索,着重研究财政联邦制下的地方政府和“自发”的民营企业在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以及民营经济在地区间发展差异的动因。以增进人们对中国转型中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理解。   本文述评了比较历史制度分析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创新性引入了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文重新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型,引入政治约束和企业行为所构建的经济模型,对于原有文献没有很好回答的地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来源和作用机制问题,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理论解释。 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两类民营企业的具体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挂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的具体剖析,不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论证了挂户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结合台州区域历史条件和资源禀赋,对1978年以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经验研究。 本文的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也为人们对中国经济转型中市场、企业与地方政府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带来了新的启示。
其他文献
规制失灵和规制变革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问题,市场出现了失灵。公共利益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应对,其目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改革的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基本上与劳动力就业的增长同向变动,即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就业的快速增长。然而,进入1990年代,尤
“民以食为天”,综观中国历史,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粮食问题已超越了一般经济范畴,兼有社会稳定意义。而国家粮食储备是中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